序言

如畫美學的變革
 The Consequences of the
 Picturesque

Pugin與教堂建築
 Pugin and Ecclesiology
Ruskin 與 Viollet-le-Duc
 Ruskin and Viollet-le-Duc
建築師進退兩難的困境
 The Architect’s Dilemma
現代歌德式建築
 Modern Gothic
發展中的折衷主義
 Progressive Eclecticism
從新古典主義到豪華巴洛克
 From Neo-Classicism to Imperial
 Baroque
從現代到後現代
  From Modern to Post-Modern
分析
     
 
建築師進退兩難的困境 The Architect’s Dilemma
 
 
從現今看到建築所具有的獨特的特徵和過去相比, 就知道我們對「藝術史」都瞭解的很透徹。
-Gilbert Scott, 1857
 
 
建築包含兩件事情:服務與藝術,那是一種在結構與表現上、機能形式上的拉扯,也是一種在「堅固、實用、美觀」的三角關係間的拉扯,而不論在那個年代,這些拉扯都會讓建築師陷入兩難的境地。但在十九世紀時,這個兩難問題的產生原因可以從三個角度來談,第一是需求的改變,二是科技的進步,三是歷史相對論的現象:可供選擇的樣式增加了,於是它們導致了信心的危機。
 
不論是在宗教上、文學或哲學上,都可以看到維多利亞中期呈現出的是一個充滿懷疑的年代。而建築領域也同樣的感染了這份疑惑,於是甚至連最棒的維多利亞風格建築也是在一股不確定的氣息中完成。我們知道這股不確定的氣息就是所謂「樣式的兩難」。
 
   
   
  許多隧道、橋樑的大型工程在此時已被完成,這些都是堪稱「偉大」的作品,但此時此刻的「建築」呢?

I.K. Brunel, The Clifton Suspension Bridge, Bristol (1836-64).
     
 
  左-供水廠,披上古典的外衣
右-抽水站,伊斯蘭式的外表

Left- Adam Anderson, Water Works, Perth (1832).
Right- Pumping Station, Streatham Common, London (1888).
     
  溫室-新材料,新造型

Richard Turner and Decimus Burton, Hot House, Kew Gardens (1844-8).
     
  以附加的方式增加新建築,而非用整合的方式重建,這是對於舊建築保存的方法

T.C. Hine, Flintham Hall, Notts. (1853-7).
     
  新材料,舊造型

L.A. Boileau, Iron and Concrete Church, Vesinet, near Paris (1865).
     
  一座橋帶有城堡的感覺

Thomas Telford, Conway Suspension Bridge (1821-6).
     
 

上:火車站的內在
下:火車站的外衣

Lewis Cubitt, King's Cross Station, London (1851-2).

     
  這是鋼鐵應有的樣式嗎?

Benjamin Woodward and Skidmore of Coventry, University Museum, Oxford (1854-60).
     
  上:機能需求與美學要求達成平衡
下:歷史關連性凌駕於機能之上

Up- Sir J. Fowler, Sir B. Baker et al., The Forth Bridge, nr Edinburgh (1882-90).
Bottom- Sir Horace Jones and Sir John Wolfe Barry, Tower Bridge, London (1886-94).
 
 
   
 
     
 
 
鍾秉宏@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研究所思維研究室 2006.01.08
書籍閱讀與摘要 - The Dilemma of Style  by J.Mordaunt Cr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