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設計內容與程序
一、材料變更與修正
台南市立文化中心演藝廳堂內,現有之表面裝修材,除廳堂靠近舞台部分側牆,及隨機散佈於廳堂側牆之反射三角砌塊之外,包含廳堂靠近座席部分側牆、二樓三樓出挑座席下之天花板、三樓樓座上方之天花板,皆為表面穿孔之吸音材。 依文獻上之量測記載,廳堂更新前之餘響時間,人耳敏感之中頻帶500Hz之空席餘響時間僅為1.55秒。對於廳堂大型交響樂表演而言,此值略短於文獻建議值。 所以,在考量更新廳堂設計中,將三樓側牆、座席下天花等諸多裝修吸音材料,變更為反射表材,以提高聲音在空間中駐留之時間,增加音樂性表演時之廳堂音響飽滿度。並設法在保有現有的清晰度前提下,將滿席最長餘響時間加長至約1.6~1.8秒。(空席平均1.8~2.0秒) |
|
|
63
Hz |
125
Hz |
250
Hz |
500
Hz |
1000
Hz |
2000
Hz |
4000
Hz |
8000
Hz |
吸音材 |
0.2 |
0.2 |
0.4 |
0.65 |
0.6 |
0.5 |
0.4 |
0.4 |
反射材 |
0.08 |
0.08 |
0.11 |
0.05 |
0.03 |
0.02 |
0.03 |
0.03 |
吸音簾幕 |
0.14 |
0.14 |
0.35 |
0.55 |
0.72 |
0.70 |
0.65 |
0.65 |
表 變動材料吸音係數表
|
|
|
|
圖
材料變更位置順序示意
二、
天花板造型變更
此次研究起因於台南市立文化中心天花板之更新設計,所以本階段研究亦著重於檢視現有天花板造型,對於廳堂音響性能之檢討與缺失歸納,並經由電腦模擬,提供更新設計建議。 檢視現有天花板造型,天花舞台側之圓弧前緣較低,而現有規劃之表演區位,不論戲劇性或音樂性使用,接較為深入舞台屋,以致造成現有音響反射路徑,容易出現無法有效反射至座席的現象。如右圖所示:藍色色塊區為即為音響路徑受阻的無效區。 |
|
考量原設計折版天花之部分音響缺陷,建議變更設計:
1.
橫向弧形反射面:
建議廳堂之近舞台側前半,包含燈光室在內部分,將原有可能形成音響缺陷之折版天花,提高變更為橫向弧面之天花設計。一方面,弧形天花面可提供空間音響性能之擴散性,將一次早期反射均勻之提供與各部座席。另外,考量對於原設計,簡潔陵角之造型中,加入簡單軟化元素,亦可呼應原設計中之出挑樓座前緣之圓弧造型。
2.
矩形廳堂之塑造: 對於廳堂空間後半部,及靠近舞台之座席兩側部分,建議將原略向後上傾斜之天花,變更為水平面式天頂。除增加天花板對於三樓座席之早期反射直接音外(增加音強),亦提供牆面與天花之直角交叉面,還原矩形廳堂原有之音響路徑,音源→天花→側牆→座席,或音源→側牆→天花→座席等之二次反射音(提高側向音能),如左圖為路徑示意,下圖為變更順序。
|
|
|
|
|
三、 演藝廳室形修正
圍塑廳堂室形之側牆變化,直接影響室內音響性能與聲音在舞台至座席中之傳遞模式。台南市立文化中心之演藝廳堂平面由舞台屋開口測,連續座席側牆包含測燈光室向外傾斜,使廳堂前半部座席,呈扇形之平面之展開,而座席後半部則寬達32米。
扇形廳堂對於戲劇型模式,可提供座席距離舞台均勻之視景深度,但對於音樂性表演,其展開性之側牆,卻容易將表演這所發出之聲音,反射至座席後方,而無法有效提供中央部分座席之一次反射。而台南市立文化中心過寬的廳堂橫距,更加長了側向反射的路徑。
考慮以上因素,建議廳堂室形更新設計:
1.
一樓座席之後側牆變更:
一樓座席後方位置側牆,原為漸次退縮而愈漸寬敞之平行牆面,對於廳堂音響側向性能而言,並無有效之助益提供。而為增加對於座席後半之早期反射,建議變更設計為:靠近舞台部分之牆面向中央前移推平;而靠近座席後部側牆,則縮減部分座席位置,向對稱中心線彎折並向下略微傾斜,使來自舞台之側向音源可反射回觀眾客席。
![]() |
![]() |
![]() |
圖 新增反射砌塊示意 | 圖 原始側牆反射狀況 | 圖 更新側牆反射狀況 |
2.
側牆三角反射砌塊體之增加:
因原空間之側向音能比,因扇形壁面之配置,而低於一般文獻建議值。原規劃側牆上之三角砌塊,目的在於增加音響性能中側向音之反射作用面,但經過電腦模型模擬後得知,因為其綜合個別作用面積過小,並與扇形壁面角度相同,而無法有效增加廳堂原先預期之側向音能。
故建議增加三角砌塊單元,並將增加之部分之單元面積面積加大,而延續廳堂原設計之隨機散落配置,以尊重配合廳堂原有設計概念。
四、
表演區位舞台前移
本廳堂原始規劃表演模式,區分為音樂性表演與戲劇性表演兩大項。兩項表演模式的主要硬體環境差異,在於舞台屋反射遮罩的開啟與關閉。而其表演區位實際上皆在舞台屋內。
台南市立文化中心演藝廳堂之深度,以現有規劃之演出區位中心,至三樓之最後一排座席,將近有45米。而因為深遠的距離,三樓座席的音強指數,以電腦模擬現況結果顯示低於建議值。以戲劇性表演而言,舞台燈光布幕的吊裝升降,必須在舞台屋內完成,而現有戲劇話劇式表演,亦常藉由電器音響之輔助,所以更動性不大。
但對於音樂性表演而言,除因距離造成現有部分座席音強不足之問題外,舞台屋反射遮罩雖具有提供座席反射、舞台本身演出者溝通互動,及封閉聲音不會消散至舞台屋內的功能,卻因為反射遮罩圍塑之音樂表演環境,過於內縮深入舞台屋,而相對形成對於座席,太過於具有指向性的音響演出環境,而無法提供整體音場的均勻擴散性。而亦由於演出區位過於深入,廳堂天花板之反射路徑也明顯減少。
綜合上述考量,建議廳堂於音樂性表演時,將表演區位前移6~7米,而納入原規劃升降樂池,作為表演區位之一部份。而原規劃舞台屋反射遮罩,為上、左、右各兩組,及後遮罩反射版組構而成。建議將表演區位前移後,依然延續使用原反射版組成遮罩,但將後方反射版移去一組,後遮罩前移,形成較為短淺之遮罩模式。
表演區位前移及反射遮罩重組如圖所示:
五、
增設懸吊式反射版
本廳堂平面略成扇形配置,寬度較大,天花板高度亦有近二十米,對於中央座席之側向反射音之反射路徑,及舞台表演者之樂音互動溝通反射路徑,皆易過長,而無法達到音響性能最佳之效果。在音樂性表演區位前移後,此現象將更為明顯。
建議廳堂增設可變動式懸吊反射版,而依演出模式之不同而做升降變化。
1.
增設考量因素:
考量因素包含增加座席早期強反射、增加舞台表演者音響互動溝通,及均衡增加座席之側向反射等。 2. 設置形式與活動彈性: |
|
新增反射版為考量良好之音響性能提升,應提供均勻性之擴散及透過率。本研究採底面為球面、平面為三角形之反射版分排傾斜交錯配置,一方面利用反射版底球面提供均勻之擴散性,一方面三角形之間格交錯配置,避免過於規則之音響缺陷,連結組合而成。而利用原有觀眾席區前段約七米深之現有鋼棚懸吊,增設四排。 反射版之增設,分為兩角度由舞台至觀眾席傾斜。近鏡框口舞台上部之兩排,傾斜角度為十度,著重於舞台表演者部分之互動溝通,座席側上部之反射版,則為仰角二十度之傾斜,主著重於提升座席之音響效能。 變更彈性於廳堂戲劇表演模式時,反射版向上懸吊移動;而於小型室內樂等表演時,將反射版下降。 |
|
|
|
六、
驗收計畫
本廳堂平面略成扇形配置,寬度較大,天花板高度亦有近二十米,對於中央座席之側向反射音之反射路徑,及舞台表演者之樂音互動溝通反射路徑,皆易過長,而無法達到音響性能最佳之效果。在音樂性表演區位前移後,此現象將更為明顯。
音響性能測定條件 |
|
|
|
|||
|
(以圖示或指定座標表示以供得標廠商依據) |
|
||||
2 |
演藝廳音響現況 |
|
|
|
||
|
|
a. |
餘響時間 |
空席平均 |
1.55 |
詳附件一 |
|
|
|
|
滿席平均 |
1.45 |
|
|
|
b. |
音強指數 |
空席平均 |
1.6 |
|
|
|
|
|
滿席平均 |
0.8 |
|
|
|
c. |
側向音能 |
空席平均 |
0.08 |
|
|
|
|
|
滿席平均 |
0.08 |
|
3 |
材料及室型變更後模擬成果 |
|
|
|||
|
-1 |
音樂性演出 |
||||
|
|
a. |
餘響時間 |
空席平均 |
1.92 |
詳附件二 |
|
|
|
|
滿席平均 |
1.69 |
|
|
|
b. |
音強指數 |
空席平均 |
3.5 |
|
|
|
|
|
滿席平均 |
2.6 |
|
|
|
c. |
側向音能 |
空席平均 |
0.21 |
|
|
|
|
|
滿席平均 |
0.26 |
|
|
-2 |
戲劇性演出 |
||||
|
|
a. |
餘響時間 |
空席平均 |
1.37 |
詳附件三 |
|
|
|
|
滿席平均 |
1.18 |
|
|
|
b. |
音強指數 |
空席平均 |
0.7 |
|
|
|
|
|
滿席平均 |
0.1 |
|
|
|
c. |
側向音能 |
空席平均 |
0.18 |
|
|
|
|
|
滿席平均 |
0.19 |
|
4 |
演藝廳音響品質廠商成果規範 |
|
||||
|
-1 |
音樂性演出 |
||||
|
|
a. |
餘響時間 |
空席平均 |
1.82~2.02 |
詳附件四 |
|
|
|
|
|
|
|
|
|
b. |
音強指數 |
空席平均 |
2.5~4.5 |
|
|
|
c. |
側向音能 |
空席平均 |
0.18 - 0.24 |
|
|
-2 |
戲劇性演出 |
||||
|
|
a. |
餘響時間 |
1.27-1.47 |
詳附件五 |
|
|
|
b. |
音強指數 |
空席平均 |
-0.3-1.7 |
|
|
|
c. |
側向音能 |
空席平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