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作品分析

 

前言

基本資料

設計理念

表現手法

綜合評論

 

前言:

十月革命勝利後的那段日子裡,到處都洋溢著對新生活的熱情嚮往。廣大群眾的這種精神給藝術家們的想象力插上了自由的翅膀,幾乎每一個飽含激情的藝術作品都想成為新時代的象徵。那是一個充滿浪漫主義激惜的年代。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國內戰爭、貧困、千瘡百孔,這一切困難包圍著人們,建築自然沒有能力來立刻反映國家根本的政治、經濟和社會變革,也不可能立竿見影地改善城市的面貌。因此,建築師們便同藝術家一道,共同投身到各種裝飾藝術、應用美術的工作中。早在191810月國家自由工作室開幕式上,人民教育委員盧那察爾斯基就曾說過:"藝術家和建築師之問親如手足的相互關係將要出現,它不僅會創造出人類理想的殿堂和紀念碑,而且還將創造出整座整座的藝術之城。把藝術和生活結合起來,這便是新藝術的任務"。在這種激情的感召下,一些建築師也像藝術家一樣,積極投身到裝飾節日街道、廣場和繪製大型宣傳畫,標語牌等工作之中。而一些藝術家,則常常以建築師的面目出現,來設計一些講台、觀禮台、書報亭等建築小品。

        正是在這樣的創作生活中,湧現出了一些激動人心的設計。其中最為著名的是塔特林設計的"第三國際紀念碑"方案。透過這個方案,塔特林充分展示了他的形象構成原則,並且為構成主義的最終確立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也正是這個設計確立了塔特林作為構成主義奠定人的地位。

第三國際紀念碑的構思,是塔特林在參加列寧發起和領導的紀念碑宣傳計畫中逐漸形成的。作為莫斯科造型藝術委員會的成員,塔特林積極投身於這項宣傳活動的組織工作中,並以設計者的身份直接參與了這項計劃的實施。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建築藝術逐漸向人們展示了它廣闊的發展前景,因此塔特林決定要計一座。紀念碑式的建築",以紀念偉大的十月革命。

        1919年初,人民教育委員會造型藝術部委托塔特林設計一座紀念十月革命的紀念碑,塔特林欣然從命。經過幾個月的創作,1919年底,在彼得格勒的工作室中,塔特林完成了這項設計工作,由於當時第三國際剛剛宣告成立,塔特林更又給這個設計取了一個新的名字:"第三國際紀念碑",以紀念這一重大的歷史事件。

        次年,塔特林召集梅耶爾中、維諾格拉多夫和沙皮羅組成一個"創作集體",仔細推敲了設計的每個細部,並在1920年十月革命紀念日之前完成了一個六米高的木製模型。模型於1920118日至121日在彼得格勒展出,12月底轉往莫斯科,陳列在第八屆蘇維埃代表大會的大廳之中。

 

基本資料:

建築師:Tatlin,Vladimir Evgrafovich

設計地點:彼得格勒的工作室

展出地點:彼得格勒和第八屆蘇維埃代表大會的

大廳

設計時間:1919-1920(未建造)

建築類型:紀念碑

 

 

設計理念:

        按照作者的意圖,這座400米高的紀念"",是一個用鋼鐵製造的開敞的空間結構。它力圖把建築、雕塑、繪畫幾種藝術形或有機地融匯在一起,以表現一種新的時代精神。

 

表現手法:

該塔的承重結構由兩個空間螺旋鋼架組;成,螺旋鋼架的每一圈都與斜交的懸挑桿件相連,並通過構造上的格柵把這個空間結構的所有桿件連成了一個整體。螺旋鋼架內部,自下而上依次懸掛著三個玻璃幾何體 立方體(共產國際的立法機關),圓柱體(執行機關>和圓錐體(信息情報通訊中心)。按照作者的設計,鋼架內部每一個幾何體都可以繞自身的軸轉動,"而且周期不同:立方體每年一周,圓柱體每月一周,圓錐體每天一周。另外,塔特林還計劃採用真空玻璃外牆,以保証三個玻璃幾何體內維持一定的溫度。

 

綜合評論:

        塔特林就是通過這些最新的技術語言來展現該設計的整體功能,並表現革命精神的崇高志向。他那獨特的表現手法與傾斜構圖的巨大動感,使得這座紀念碑仿佛要沖破地心引力的束縛,拔地而起,滿懷激情地飛向宇宙空間。

        在當時人們的心目中,第三國際紀念碑儼然成了時代的象徵,因而受到杜會各界的廣泛稱讚。詩人馬雅可夫斯基稱它為"第一個沒長鬍子的紀念碑",並說它是"十月革命的第一產物";里西茨基則稱它 鋼鐵之堅硬,好似無產階級的意志玻璃之明淨、宛若無產階級的意識";作家赫列勒尼柯夫風趣地描繪它是"用鋼鐵做輔音字母,用玻璃做元音字母的語言來表達的一首工業化的幻想曲"

        第三國際紀念碑方案幫助許多建築師排除了探索現代結構的美學價值的心理障礙。它的設計思想直接影響了當時的設計實踐。

        毋庸置疑,塔特林的第三國際紀念碑方案孕育了大量前途廣闊的構圖法則和構成主義思想,這種感人至深的建築形式與傑出的藝術創造力的有機統一便是它經久不衰,直至今日仍對建築及工業品設計領域的發展有著巨大影響的原因所在。也正是這個紀念碑方案,為二十年代蘇俄構成主義建築的形成和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參考資料

蔡儀主編 , 涂途編著 , (西方美學史概念) , 漓江出版社 , 1984

呂富珣著 , (蘇俄前衛建築) ,田園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1996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