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3:閱讀評論
|
|
原作者的研究方法: n 研究方法:質性研究中的政策分析 n 文獻回顧(整理自1950-2000年間有關都市成長管理的論述及比較) n 資料歸納整理(要因背景資料蒐集) n 邏輯驗證分析(解釋有關平衡需求-供應理論與規劃策略間的方法聯繫)
評析: n 幾個重點:「城市與鄉村供需關係的消解與重構」、「不同層級政府間的新區域聯盟」、「土地使用分區的再詮釋」 n 本文的主要目的即是以研擬一個「新的土地使用規劃策略的操作典範」,此操作典範在於保有鄉村地區的開放空間,而非新提論一種新空間發展理論,所以指涉的行動主體為是「未來的從業者」,研究客體則是設定於如何形構新的成長聯盟與研擬的空間方法策略,而非土地本身。 n 對於都市地景研究而言,都市蔓延及都市成長是都市研究領域中的普遍問題。但如何抑制或管理總有眾多看法。從本文來看,規劃者(或從業者)多半趨向開發導向的成長管理論調,而規劃學者(學院)則傾向抑制都市蔓延的分區規劃。作者從urban affair(都市行政事務)的觀點切入,並借用「永續發展」作為其發展新的土地使用控制的規劃方式為前提。
n 但其對於需求及供應的看法 需求(=城市) vs 供應(=鄉村) 意即把鄉村地區當作供應城市消費的資源供應源,甚至包含城市裡頭所需要更多的樓地板面積,也是透過鄉村禁建保護區的容積移轉來獲取。 透過土地價格來調節需求與供應之間的平衡,但是此部分凸顯一個新問題:調節土地價格的機制是市場,但作者以為土地價格可以導向永續成長管理策略,在當前強調消費趨向的需求傾斜時,是要向需求方減碼,或是供應方加碼?前者的作法會限制都市成長,但後者卻導致都市蔓延,這部分有邏輯推論上的矛盾。或許是因為研究目的在於表現一種新的規劃方法,而非新理論。 一個迷思:在消費時代,需求總是被創造出來,作為供應方的鄉村地區則需不斷地自我剝削地輸出資源,以滿足總是被創造的需求黑洞。尤其放在經濟發展規劃上頭,需求方如何有效抵減慾求(無意義的創造性需求),也是作者暗示未來要努力的部分(導言)。 因為目前的空間成長趨勢是從都市向鄉村地區蔓延,而作者以為要建立鄉村地區的永續發展,必須建立一個平衡機制,意即透過土地價格的調節,從鄉村的供應去滿足都市需求。 n 值得臺灣地區進一步理解的所在: n 政府聯盟:包含跨區跨層級的政府治理及分工計畫。(例如高高屏等) n 將農村土地轉換為自然保育地而非新生建地的挑戰 n 保育地(農牧地、濕地、林地及歷史環境)是有價的,發展權移轉是在保存其存有的價值,而非抵減其交易價格。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