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館緣起

                                                                                                                                                                         

話說1959年,巴塞隆納一些前衛的知識份子,如:其首的亞歷山大.西利西(Alexandre Cirici)就提到巴市需要一座「代表巴市當代文化之地」的美術館,如此「當代美術館」之詞即為巴市當代美術館拉開「發展史」。

        19601963年之間,西利西和另一位學者阿基雷拉(Aguilera)組成一個典藏當代藝術品的團體,想替未來的「理想館」作熱身運動,於是一些會員即把自己收藏的作品結合起來,從放在「科利塞烏」館內-一個當時裝飾館之財政部門附屬的地方。可是西利西認為一座當代館必須「表現或展示在其時間之內的藝術活動或藝術品」,所以他立刻決定再重新「尋屋」。然為了健全典藏品,他也策劃了一次「當代藝術展」,此展共邀了二十三位當時加泰蘭相關之前衛藝術家聯合展出,可是因其作品太「新鮮」,在當時並不被主政者及其一些「自以為是」的高層社會人士所「青睞」。

        19632月,政府親自策劃了一個「藝術與和平」之當代藝術品展,以非常清楚的「政治」字眼來推動這個展覽。當然可以預知的,這個展品當然是「有制度地被規劃」,雖然促使西利西建館的心願,當也因此有許多「加泰蘭」藝術家及「不願受限」的藝術家紛紛退出此展,改而放入一座一直無名、無參觀者的「維多利亞.貝拉格」(Museo Victor Balaquer)美術館。

        直到1985年,歷經十年民主政治,加泰隆尼亞自治區政府的文化局局長約翰.利哥爾(Joan Rigol)興起成立一做當代美術館的念頭,同時也希望地方文化首長能並肩合作,共同完成此心願,於此及立刻組成一個建館顧問團,以貝貝.蘇比羅斯(Peo Subiros)為領航人,開始策動「當代館」輪廓。而其文化協會則由利哥爾本人整合,交由當時的兩部行政部門審核,不久即一致通過。於是利哥爾重新再組合成一個由自治區政府與巴市市政府連體的「合作機構」來規劃經營當代館,選巴市「舊城區」內之「慈善之家」(Casa de la Caritat)為所在地,但忙了幾個月之後,選舉、換人(文化局全面換人)此項計畫案即告「夭折」,實在可惜。

        1986年巴塞隆納市長帕斯瓜(Pasqual Maragall)排除萬難,決定把此案「起死回生」,特聘北美建築師理查.邁爾(Richard Meier)擔綱。市政府文化局也特聘當時的前衛藝評家米拉野斯(Francesc Miralles)及羅沙(Rosa Queralt)為即將誕生的美術館撰寫館文及館介。

        1987年,為了使將來的美術館有「完全的自主權」,市政府決議先成立一個「當代美術館基金會」(La fundación MACBA)機構,由三十三家大廠商組合,主席路德斯(Leopoldo Rodes)為首,正式以私人名義接手經營美術館,於是初步(初創)的美術館主體及誕生於19884月。而為了美術館能順利運作成功,再集結公私立三方建立一個「合作協會」,兩個官方公共機構(自治區政府與巴市市政府)主要負責美術館日常運作、開銷,而私人的「基金會」則是負責美術館的經濟來源與典藏品的收購。如此,這個「協會」共同肩負起美術館發展的行政責任,終於至19951128日正式把象徵加泰蘭人與巴市人當代藝術主流之地的MACBA對外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