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納,Steiner, Rudolf

(克拉列維察(Kraljevica),今南斯拉夫境內,1861/瑞士,1925)

 

 

 

 

 

 

生平簡介

   奧地利科學家、藝術家、編輯、靈智學(Anthroposophy)的首創者。靈智

學是現在活躍於歐洲和美國的宗教活動,它認為存在著一個靈界。此靈界可以通

過純潔思想而了解,但只能通過最高智能進入其中。斯坦納於1912年創立靈智學

會。他認為,過去人能夠通過如夢的意識更充分的參與世界的精神發展,後來由

於依附物質而受到限制。為了恢復對精神事物的感覺,需要鍛鍊人的悟性,使其

不受物質的吸引。運用理智達到這一目的,重理論上說是人人生而有之的能

力。1913年斯坦納在瑞士境內巴塞爾附近多納什(Dornach)城建立名為歌德學園

的精神科學學校。根據歌德學園的經驗而興起的瓦爾多夫(Waldorf)學校運

,到1969年在歐美共有約學校80所,就讀兒童25,000多人。經過斯坦納努力而興

辦的設施還有傷殘兒童學校多處﹔瑞士阿爾萊施海姆(Arlesheim)醫療所﹔科

學數學研究所多處﹔戲曲、語言、繪畫、雕塑學校多處﹔同時他還推廣用音樂和

語言伴作體操。

 

建築成就

   Steniner的理想建築藝術與建築的結合論正於在瑞士的Dornach的一個

複雜建築,為了他神秘信仰的社會。那是一個中心會議廳以及戲院,是一個先前

Munich已被建造。他認為一個適當的藝術作品可以探出內心的意識性的心靈

和情感。他的作品除了在Dornach和其他在19071903較不有名的的作品之外,

都被引導帶有移情作用和被聯想有自然哲學的意味。當Stuttgart廳接近完成

時,暗示了他理想的心靈神秘。他開始設計一個圓頂的大會廳和戲院,成為了

Munich房屋設計的中心。但因為地區限制,從未被成形化。這作品的戲院,名

Johunnesbau,是一項更深入奧妙方案的建築表達。 其中最為重要的建築成

就是Goetheanum II (1924-1928)。

 

Goetheanum II (1924-1928)

        這建築物開始於1913年,而在將近在1922年完成。第二個Goetheanum

起第一個是完全用混凝土且較有測量形式的。Steiner對他的「適當且真誠的

藝術特性表明看法。根據第一個Goetheanum和附近的房子他完全使用混擬土

。到處開放的五角形形式是跟建築的外相似的,但卻沒真正明確地被表達。

        這項設計是由先前的設計所延伸的,以至於其中包含和諧、神秘、風景、

General Anthroposophical經營的社會、工作室、演講室。第二個Goetheanum

有兩層,而不像之前的只有一層。上層有大的會場,下層樓有小房間供藝術

及科學工作,跟主要樓層的尺寸是一樣大小,有會客室供客人來賓休息。底

層的房間是以循環式設計,而有混擬土的樓梯間通往主要的會場。

        主要的入口位於西側,是通往大廳的入口,而後通cloak室並到達一樓的

循環式設計系統。裡頭有些昏暗。兩側的樓梯間通往上層的會場。在上樓途

中,在樓梯間可以有一個從玻璃透視的大視野。東西兩側有房間和一個可以

有景色欣賞的平台。在樓梯最上層,通往主要會場的門外,是一個用紅色雕

印的窗戶。來賓在進入會場前無法再欣賞到自然景色,但在當拋開自然而且

仔細 考量心靈經驗之後,就可以感受到有關於「什麼是人類」的中心思想。

        會場是不規則四邊形的設計,其中設計成一個可以讓觀眾欣賞表演的區

域。縮短深度是為觀眾所特別設計的。雖然空間視覺上很出色,但聽覺上的

問題卻沒辦法順利解決。

        走在這棟建築物的經驗像是移動在巨大的雕刻品中。在第一個Goetheanum

中沒有所謂的小建築思想。裡裡外外都賦予特別的靈感。Steiner的作品有對稱

的軸線關係。 圓支配了整個建築的計劃和格局,但很清楚的卻避免單獨使用同

心圓原理。此建築西側的兩區被排除在圓系統之外。有些神秘信仰者認為根據

圓的系統(自我中心.自我本位的)圓是代表堅硬堅固的。

        神秘信仰者談論到混擬土材質如何通過土、水、空氣、與火。但機械程序

明它必須完全隔離生活及整個大自然。已經不再有人知道他想要做什麼、想

要扮演什麼,而且必須根據人類的洞察力和藝術的敏感力。藉由隔離牆,表 面

溫度會較為舒適(正常),但內部儲藏的溫度容量卻不會被抵銷。Goetheanum

中,許多的牆都是完全沒被覆蓋,就向西側的入口樓梯間就被特別不覆蓋以至

於遮掩建築形式的純潔、高尚。

        雖然雙重彎曲使人們難於建造模型,(他們使用細的蒸氣木頭,是彎曲於

木 製構造),他賦予剛硬與細緻的殼。構造工程學相當於是一種奇蹟。Ole Falk

Ebbel的目的是要盡可能自由地把模型牆細緻化。雖然強混擬土在當時是相當新

穎的,工程師計劃將牆控制在5-6英吋。房屋的形式是取自於Steiner的哲學構造

認知,而不是從一些工程研究。然而雙重彎曲和強化了表面,保持了細緻的牆

。他在整個建築中套用雙重彎曲的原理,並觀察到這些外型存在於生物的大部

分世界。

    Steiner認為空間色彩是很重要的,不管是否來自彩色,或者是雕刻色

彩於窗戶,亦或是繪畫的牆。在Goetheanum新的戲院中-如同先前的-外部

的 光亮是來自於一連串色彩投射於彩色玻璃中,包括綠、藍、紫羅蘭、粉紅,

而使其沉浸於色彩空間中。在Goetheanum II這棟建築的內部大部份是完成

Steiner死之後,而且也有從第一個Goetheanum複製的窗。不相同比率的

安排是相當不符合要求的。Steiner希望讓牆本身透明清澈化,所以你可以感

受到色彩在其中是獨立的部分。為此,他發展了清澈透明牆的繪畫技能於漸層

式階層。

 

 

 

 

 

 

                                                                                 

 

 

 

 

 

其它重要作品

Seven Planetary Columns, Theosophical Congress

 (Munich/1907)

Subterranean Chamber, Theosophical Society Building

 (Stuttgart, Germany/1910-1912)

Goetheanum I (1913-1920)

Van Blommestein Studio House

 (Dornach, Switzerland/1919-1920)

Vreede House (Arlesheim, Switzerland/1919-1921)

Goetheanum II (Dornach, Switzerland/1924-1925)

 

參考資料

大英百科全書

大美百科全書

Lampugnani, Vittorio Magnago , ed.(1963/1986) The Thames and

 Hundson Encyclopaedia of 20th-Century ArchitectureLondon

 :Thames and Hundson.

Sharp, Dennis ed.(1991) The IIIustrated Encyclopedia of

 Architect and Architecture, New YorkWhitney Library of

 Design.

http://www.elib.com/Steiner/RSBio.php3

圖片來源

http://www.monkeybrains.net/~eightize/SCWHS/pages/p5051.html

 

 

                                         四建三   李宜憲   B8913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