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REFELECTION ON DESING.

 

一、DESIGN  VERSUS  NON-DESIGN

 

 

 

 

 

 

 

 

 

 

 

 

 

 

 

 

 

 


二、DESIGN’S OWN KNOWLEDGE

 

1. Where is the Place of Meta-structure of Design?

以時間導引的動態世界來說,設計的抽象概念建構在文化上,而文化包括二個過程:

A、物質過程—藉由人造物、工具、人造環境所產生的一種象徵

B、非物質過程--一種想法的認知系統,知識、信仰、價值的系統存在於社會成員的心智之中

 

2. Do design its activities Generate knowledge?

廣義:設計的知識不是存在於單一的領域而是複合的知識領域,藝術、科技、社會,考慮到概念間的關連,它們必須藉由設計的活動來連結。設計活動中連結作用所產生的問題即是設計知識的來源與建立。

狹義:設計知識可由人類與物體以及物體與物體本身的構成元素的研究而產生。

 

3. How would a model of design knowledge?

  Habermas 

empirical-analytical sciences 以分析的方式進行

hermeneutical-historical sciences 以綜合的方式進行

sociocritical sciences 以轉換的方式-批判與解放

 

4Does design have a knowledge of own?

作者認為設計具有本身的知識。設計研究是直接去建立一套辨識設計的自身知識的概念結構。而自身知識的基礎是依靠物質文化的直接詮釋以及社會下的物質生產與自身多樣的科學現象的調解。

5. What are the basic categories of design knowledge?

將設計區分成物體、計畫、設計概念形上結構,在各主題中有其定義及研究方法

 

6. Is design only knowledge?

計畫或概念下產生的設計知識仍是不足的,強調應以實際操作方式來累積設計知識。

 

討探議題:

 

設計對文化思考的反省,設計的進化過程中不再只是形式的追求,如何將文化或意識型態投為設計的基礎透過實踐操作將其反應出,作為對外在人造環境的回應,作為集體性主體對於世界反動,如猶太博物館。

 

英國人類學家E·B·泰勒,《原始文化》關於文化的科學一章中說:文化,就其廣泛的民族學意義來講,是一複合整體,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以及作為一個社會成員的人所習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習慣。

 

美國人類學家克萊德·克克洪在《文化與個人》一書中作了一些總結(1)文化是學而知之的。(2)文化是由構成人類存在的生物學成分、環境科學成分、心理學成分以及歷史學成分衍生而來的。(3)文化具有結構。(4)文化分隔為各個方面。(5)文化是動態的。(6)文化是可變的。(7)文化顯示出規律性,它可借助科學方法加以分析。(8)文化是個人適應其整個環境的工具,是表達其創造性的手段。

他認為:人類學家對文化的描述可以和地圖作個比較。地圖顯然不是一片具體的塊(地圖與實際僅為類比關係),而是特殊地域的抽象表示。地圖如果繪製得精確,人們看了它就不會迷失途徑。文化如果得到正確的描述,人們就會認識到存在一種具有特殊性質的生活方式,認識這些性質之間的相互關係。

 

設計 versus 文化

 

以文化看設計

由文化與地圖的比來思考,那麼設計與文化的關係又是為何呢?設計僅是文化傳遞、呈現的一種工具?設計的領域具有其自明性與規範,但都下文化羽翼下發展?文化能透過設計工具來被描述嗎?若說設計將社會現象反應與外呈,那麼設計如同溝通、作用的工具。

 

如果文化與地圖能被描繪,就像是一塊塊可以被拼湊的色塊,那麼設計其實就

是裡頭的畫筆,他是在描繪文化的色調與形狀。

 

以設計看文化

設計的本質是在無限的創造,無限就是沒有界線,是虛的,也是實的,具體化的是外呈的樣貌,抽象的是其中的內涵。

 

設計其實是很個體的 他是存在每一個人的,而且體現的方式也不同,如修辭一般;可是文化卻是整面的,是全體的,是被形塑的,是有內涵的,是諸多個體的集體,同時,設計亦可能成為一種文化。以設計能針砭文化的面向來思考,設計是要創造環境所欠缺的;前衛的設計藝術,他們是站在要表現這社會所欠缺的,或是想要凸顯的議題,他們的設計概念不是來自於"運用" 而是"創新" "反動" ,是導領於任何集體的社會現象之前,如同普普藝術。

帶給當代很大的衝擊,領導文化走向更不一樣的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