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姆斯特丹市立孤兒院

Burgerweeshuis Amsterdam(1958-1960)


基本資料:
設計者:Aldo van Eyck  范艾克
設計時間:1955年
建造期間:1958-1960年
地點:荷蘭•阿姆斯特丹
設計理念:
范艾克將這一座孤兒院的建築空間,設計成像一個自給自足的城市,有街道,有廣場和獨立的建築單元,
讓人聯想每一個地方成為一個場所,使住宅和城市成為一個系統。一個城市就像一個大的住宅,而一個住
宅就好像一個微型的城市。
〝聯繫〞是他最主要的設計理念。范艾克以聯繫為主軸,衡量社區和公共空間的質量比重,用簡單的形式
手法取代複雜。
表現手法:
建築物是以3.6X3.6公尺的模矩,組成混凝土的構架,重複性的圓柱列和磚面材的雙重厚度牆和玻璃牆交
錯使用,更能表現這些量體的輕巧性,這些量體之間互相協調,並在柱間使用玻璃牆,使得建築物與廣場
之間的內外關係,是互相流通、滲透的。空間的配置上,非常強調中界性空間的營造,無論是入口,廣場
,或建築物內部與外部的連續,皆有過渡性空間,來緩和內外關係。外層帷幕牆採取內向處理的手法,形
成沿周邊的門廊、敞廊和走道。在這些地方使內部空間感向外流出,產生驚奇的效果。其使用混凝土穹窿
的屋頂結構,並提供採光,主要的公共空間其和就在這大的穹窿底下,周圍並圍繞著九個均質的小型穹窿
量體。在柱子頂端被加寬,就像古典柱式的柱頭一樣,這種建築語彙重複出現在內外空間中。楣梁部份,
收以一道50公分的水平長向窗,可減輕屋頂的量感,也形成從內部和外部貫穿整個建築物的水平帶。


圖片來源: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系 施植明教授

綜合評論:
從概念發展上,范艾克試圖用思考的層面,將城市社區的意象及空間感,融入到這個具有機能分區的建築
物中,創意本身就是最有創造性的。他讓走道成為街道,庭園變成廣場、、、等等,儘管建築永遠不可能
是一座城市,也永遠不可能成為兩者之間的什麼東西,但他可以因為這樣的意念在,而有機會成為更好的
建築物。一個城市意象的建築,會引導他裡外一致的作法,是我們在這個案子中所看到的。當這些單元的
聚集互相連接的時候,意念貫徹到最小的尺度,就連家具也會如同城市對於建築般,具有適宜用途的尺度
,及具有他自身特點的正確尺寸。他的概念落質到實質上,依然具有強大的力量,整體性的構思,讓阿姆
斯特丹市立孤兒院這個案子,形成非同一般錯綜複雜的形式與空間。因為他有條理的在建築秩序、材料、
形式、尺度的統一性中,取得平衡。透過這樣子的組織,清晰明瞭和錯綜複雜在這個設計案中,同時和諧
的存在。

參考資料:
Klotz, Heinrich.(1988),〝The history of postmodern architecture〞,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press ,pp107-108
Wim . van heuvel,〝Structuraliam in Dutch Architecture〞,uitgererij publisner, press,pp53-59
仲德崑 譯(1996[ 民85]),赫曼•赫茨伯格(Herman Hertzberger)〝建築學教程:設計原理〞,臺北巿,聖文書局發行, pp126-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