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德方斯拱門

La Grande Arche de la Defense ( 1983~1989 )

Johann Otto von Spreckelsen Paul Andreu


基本資料:

拉德方斯宏偉方拱門的構想為容納公共設施,首先的構想是作為國際訊息的中心所在地,不過19864月法國政府取消了此構想,然後主管都市計劃、建築、交通及國土發展規劃的公共工程部決定遷至拉德方斯,將目前分散在各地的每一單位集中於此現代化的區域中。宏偉方拱門位於拉德方斯規劃及未來發展計畫的中心位置,且位於巴黎國王軸線的路徑上,故全面規劃的構想亦遵循此則。方拱門底座下的交通運輸以及所有的相關工程計劃,確保了與國家工業技術中心,未來的國際電腦市場,四季商業中心,以及市區的大眾運輸系統(火車、公車、地鐵快線)之間的關係。通向交通運輪中心的天橋,皆高架於高速公路的交流道上方,有助於鄰近社區的更新計劃。宏偉方拱門中央空間(屋頂、底座以及底座地下層)的用途主要作為發展拉德方斯區域的活動,並將使其成為一處歐洲最集中的第三級產業中心之一。

設計理念:

拉德方斯宏偉方拱門的中央空間,植入能夠環視全景的透明電梯,在南側以支索固定的金屬結構中,流通貫底座及屋頂。參觀的民眾將可乘坐此電梯到達屋頂平台,隨著電梯緩緩上升眺望著巴黎全景的展現。1989年初,當1958年便籌劃的拉德方斯區域規劃的第一階段完工時,史派瑞克爾森的宏偉方拱門將為此特殊的社區建設戴上冠冕。宏偉的方拱門亦將列入經過精挑細選,足以代表法國光榮的標誌與象徵的首都偉大紀念性建築的名單之列,其整體的組合與其龐大的尺度同樣具有紀念性價值,如香榭大道可以貫穿方拱的牆,巴黎聖母院及其高聳的尖塔可以聳立在立方體的底座與屋頂之間的開放量體中。
拉德方斯宏偉方拱門,為巴黎的歷史軸線增添了一個新的地標。作為此壯麗軸線的收頭而未加以封閉,此立方體略微傾斜於軸線的角度與另一端的羅浮宮方形內庭的傾斜角度相互對應。事實上此微微的傾斜,也有其技術上的原因用以解決基地上一些極特殊的問題,如地鐵快線、高速公路與二條鐵軌穿過基地下方。然而此傾斜又好像是略帶微笑的側影卻使得大家都能贊同。

表現手法:

建築物有如渾然一體,一氣呵成,沒有任何的伸縮縫,置於十二根錨定極深的地下樁之上,因此巨人可以把它像積木一樣地拿起來。立方體與地下樁之間的接觸部份並有氯丁橡膠的襯墊。本身重達300000噸,每根地下樁承受大約30000噸重,大約是艾菲爾鐵塔總重量的四至五倍。營造工法為巨大結構,跨距21公尺的兩側垂直側翼35層樓高,由三層樓高的水平構件連接上部的屋頂及底部的基座。此巨大結構體在立面上,垂直方向每七層樓與水平方向每七個開間組成一個單元,單元間由大理石框條表現出立面的韻律。山牆與斜側牆被覆著方形白色大理石面,斜切面的處理達到了柔和光線的效果。立面由鋁質框條所構成,立方體的外部,則由大型的玻璃皮所被覆而形成非常光滑的表面,在室內鋁質框架則清晰可見。
採用解決超載重結構最理想的混凝土預力後拉法。此種混凝土營照工法具有長期的耐久性與耐火性,配合鋼索加強結構達到最高的經濟效益。佛雷西內(E. Freyssinet)的施工經驗是此種營造工法的基礎。「人類凱旋門」的主要結構由位於垂直面的四個大型後拉混凝土支架所支撐,同時朝向東西兩側與主支架成45度角的加強支架補強。支架垂直部份形成兩側主要建築體的斜撐牆,建築體係由重疊的框架所支撐。由於這種結構系統才使得開放的立方體得以成形。
根據維倫德爾(Vierendeel)營造工法的技術,斜撐牆才可以擁有開口部,因此可以有水平方向的動線。同時斜撐牆面亦有利於防火單元管制的處理。支架的水平開間,由支架與樓板的結構關係而定,在應力穩定性的範圍內,依使用性不同而有不同尺度的盒形斷面。為了應力的傳遞,支架的水平開間由具開口部的橫樑所支撐。屋頂及底的所有樓板均為混凝土後拉的預力橫樑工法。這是處理大跨距時避免樑深過大最經濟的工法。
作為水平構件的樓板將應力傳遞至支架,四個支架確保了南北方向整體穩定性、東西向的定性則由與支架成45度角的斜撐牆達成。基礎承受著所有的應力。開放立方體的營造工法,集合了所有的載重,直接作用於拉德方斯基地上有利的承載重點上,毫不影響既有建築的基礎結構。並且應用太陽能,同時將建築體處理成能源的蓄電池,使得能源的消耗得以降低,並且可以運用傳統的暖氣方式。設計案有一部份是由鋼索所支撐的折板玻璃屋頂系統,玻璃屏風也構成出有利的局部性微氣候可以提供長年的戶外活動,此外這些玻璃屏風也降低了由交通所造成的噪音。





圖片來源: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系 施植明教授


綜合評論:

「宏偉方拱門」是邊長105公尺的一立方體,開口朝向歷史軸線,方拱門內部正好是香榭大道的寬度。此紀念性建築的純粹造型,被覆著白色方形大理石的立面純粹造型,其白色方形大理石的立面,所代表的時代性是永恆的。正如艾菲爾鐵塔一樣,宏偉方拱門代表著技術性的壯舉。
四個大混凝土支架撐起此巨大結構,並由其他四個平行的支架加以固定,運用了維倫德爾(Vierendeel)的構造原理。這是一扇三向度的「窗」,最上方為出挑的屋頂花園,兩側為「國際商業中心」及公共工程部之辦公室,底部為高於廣場7.5公尺的大平台。大眾可由平台直接參與各種活動,包括有電影院、會議廳與「國際商業中心」有關的展覽空間。貴賓可由停車場和車道直接進入特別的接待大廳。大眾可由此平台穿越民眾大廳進入公共工程部。部裡的行政人員則可由停車場及車道進入獨立的入口。 平台底層為會議室及比較重要的展覽空間。小型的會議室位於方拱門頂部以便能有自然採光。在平台上人們將可由海報,銀幕及其他的傳播方式獲得所有的消息。這是一座現代化的紀念性商業廣場。
此設計案之主要的目的在於建造拉德方斯區域的「拱心石」,在這片基地上的建築群中,最後的一幢建築得負起為此區域作畫龍點睛的責任。開放的立方體的立面象徵著電晶板的光滑被覆,顯示出訊息傳播的線路網。

參考書目:

Electa Moniteur編,施植明譯,(1990),“ 巴黎建築“,台北,茂榮出版社。
Wojciech Lesnikowski 著,(1990), ” The New French Architecture ” ,New York , Rizzo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