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師:Hans Scharoun

建築型態:室內樂演奏廳

完成時間:1987

地點:德國柏林


基地環境

基地鄰近柏林愛樂廳旁但是它位於另一向同樣是角地但是面臨交通量較大的道路


設計理念

基地配置面臨交通量大的方向以退縮的方式而將活動趨向柏林愛樂的方向結合彼此的活動創造出更活絡的音樂歡樂氣氛

事實上這個project是柏林愛樂廳的增建,因此Scharoun延續了原本有機的形態,同時加入新的想法,尤其強調in the round這個演奏者與聽眾之間相互參與的概念,聽眾環繞在指揮者的四周,摒棄以往傳統長向排列式的演奏空間,利用懸挑的聽眾平台,滲入演奏者的空間互相交融。


表現手法

整個平面以六角形作為發展的基本架構,而周遭加入相似元素的破碎平台、清晰的幾何形態,更加強調in the round的概念,同時更有利於音響的效果。六角形的平面概念組織了動線,出入口的位置與附屬機能空間的配置。

整個演奏空間由一組三根斜向的柱子所支撐,包括入口空間與周邊的等候空間、動線系統而置於演奏廳下的斜面空間,由外部向內斜下作為內外空間的緩衝,空間內利用動線創造了許多的停留平台,做為聽眾的等待、交誼、停留的空間,大面的斜面玻璃聯繫外部空間的活動參與,至少在視覺上。外部形體創造了許多戶外平台提供外部活動的可能性,不同的量體尺度表達了內在的機能需求。

SCH-25.bmp (419574 bytes)SCH-26.bmp (419574 bytes)SCH-27.bmp (419574 bytes)SCH-28.bmp (419574 bytes)SCH-29.bmp (419574 bytes)SCH-30.bmp (419574 bytes)
SCH-31.bmp (419574 bytes)SCH-32.bmp (419574 bytes)SCH-33.bmp (419574 bytes)SCH-34.bmp (419574 bytes)SCH-35.bmp (419574 bytes)SCH-36.bmp (419574 bytes)

圖片來源: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系 施植明教授


綜合評論

這個案子是後期的作品,呈現出較規矩的幾何型態,收斂了許多以往在柏林愛樂廳所創造出的有機形態,反而趨於保守,喪失了更多開發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