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塞美術館

Museum d'Orsay(1983-1988)

建築設計:ACT (P.Colboc, R.Bardon, J. P.Philippon) & Gae Aulenti


■ 基本資料

  • 計劃進展
  • 1977年十月:季斯卡總統決定將列為古蹟維護的奧賽車站改建為一座專門收藏十九世紀後半葉法國文化藝術的美術館。
  • 1978年三月:成立奧賽美術館公共工程小組。
  • 1979年六月:ACT建築師聯合事務所獲得競圖首獎負責建築設計。
  • 1980年七月:奧蘭蒂負責室內設計及裝飾公共工程小組。
  • 1981年二月:工程開工。
  • 1986年中:收藏品佈置完成。
  • 1986年12年:美術館開幕。

計劃內容
長期展覽空間16000㎡
短期展覽空間1200㎡
接待空間2500㎡
演講廳380座位

  • 工程內容
  • 原有奧賽車站及車站大廈:175m長,75m寬,35m高。
  • 佔地面積:13100㎡
  • 樓板面積:60900㎡(使用面積47000㎡)
  • 改建工業型態建築成為美術館:12000噸金屬建築(艾菲爾鐵塔)
  • 35000㎡的玻璃被覆及隔牆
  • 空調1000000㎡/h。
  • 944塊藻花纖維粉飾板。
  • 工程特色
  • 設備方面:音響與視聽設備,光學導覽設備及錄影系統。另外,機械與能源均採中央控制系統。
  • 設計方面:著重照明與採光,收藏品儲藏。
  • 結構方面:以防震系統為主。(防止地下鐵的震動)。
  • 工程經費
  • 共耗資13億2千萬法郎,截至1986年6月。
  • 相關人員
  • 業主:奧賽美術館公共工程小組。
  • 建築設計:ACT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 室內設計:奧蘭蒂。
  • 工程師:SETEC﹣Foulquier
  • 營造廠:布宜格。

 

■ 設計理念

  • 整建源起

此構想始於1974-1975年,於1978年正式宣佈整建,於1986年底美術館開放給大眾。位於巴黎市中心,面對喬得伯門美術館及橘園美術館所在的杜勒麗花園,緊臨羅浮宮與塞納河,不堪使用的奧賽車站大樓於十五年前即決定拆除,大興土木後將成為一座嶄新的美術館。

 

  • 美術館的定位

世界級的美術館通常都肩負起世界性的使命,去展現各個時期的藝術精華和輝煌的記憶。然而奧塞美術館卻不屬於此類的美術館,它是一座專屬於(十九世紀後半葉及二十世紀前期)一個明確時期的美術館。包括自浪漫派至立體派的畫,其中輝煌的印象派,新印象派,以及法國獨立畫派(Nabis)。由於一些不可思議的原因,在這段時期人才輩出(梵谷、高更、雷諾瓦、莫內......等),為美術史上寫下了最燦爛的一頁。

 

  • 計劃需求

奧塞的計劃需求並不僅限於畫,也包括了這時期所有的藝術創造思潮。建築工程的要求為維修改建十九世紀末期所建造並列入古蹟維護的奧塞車站及車站大廈,使其能符合新的用途,美術館也將展出國家所收藏的彫刻、藝術品、建築、都市計劃、攝影與電影藝術的誕生,以及所有與這時期有關的各種意象海報、報紙和書籍,同時還包括了造型藝術與其他藝術表現,如文學、詩詞、音樂之間的聯繫與融合。

 

  • 重新詮釋的過程與想法

由於計劃需求一開始便相當的明確,因此產生了建築師與館長經常的交換意見的特殊工作方法,使得所有技術與科學上的問題能在一個限制極大的建築物中獲得解決。1898-1900年所建造的奧賽車站在世界博覽會時正式啟用,充分的表現出此時期工程藝術與建築藝術間的衝突。這座龐大金屬結構的車站,由於拉魯斯(Victor Laloux)有意表現其建築師的身份,而使得這車站成為一座『裝飾性的車站』。直到1970年時曾有拆除車站的計劃,並已取得了拆建執照。最初申請到的改建執照為改成豪華旅館。但在拆除巴爾達(Baltard)建造的巴黎舊市場頂棚後引起了震撼,才使得車站得以獲得保存。1973年時奧賽車站被列為古蹟來維護,而改建旅館執照被取消。1981年時奧賽車站的結構體始被列為一級古蹟。事實上要在奧賽車站裡創造一座世界級的美術館可說是一樁不可思議的賭注,其中除了計劃本身有許多可觀的技術性問題得解決之外,更重要的是得克服從車站轉換成美術館間兩種完全不同機能之間所存在的矛盾。由於美術館所需的建築面積為五萬平方公尺,而現有的車站面積為三萬平方公尺。因此美術館除了必須維護修復原有的拉魯斯建築之外,還必須融入與原建築配合的新設計,但是所有摩仿樣式的處理手法是不被允許且在一開始時便予以否決。1978年1979年間舉行公開競圖,最後由ACT建築師聯合事務所獲選。

 

  • 特殊環境中的都市建築

由於考慮都市環境的因素,更重要的是正對著杜勒麗花園的關係,才使得該建築能免於被拆除的命運,而決定將其改建為美術館。而其在城市中所處的環境又再度影響了我們的整個計劃。而朝向北邊的月台與鐵道正處於風口的位置,不宜作為美術館的入口處,因此將入口選擇由較寧靜的西側橫向空間貝勒霞思廣場,符合一般的公共建物縱深沿著塞納河的慣例。原有可利用的正面大廳正好作為美術館的接待空間。內部的空間感受正好和過去相反;1900年時欲搭乘火車作長程旅行的旅客們,可由四面八方進入車站;但是美術館所提供的文化之旅則必須有一個集中的入口,來作空間時間的轉換以拒絕城市的塵囂雜亂。相反地,在進入美術館前能延著建物而行,使大家都能夠熟悉這棟建築。同時為了解決該建築與市內部的平衡問題,避免造成過於嚴肅的氣氛,在南邊設計了抬高的走道,及沿里耳街的公共畫廊。

 

  • 運用原有的建築特性

二十世紀初落成的奧賽車站是十九世紀萬國博覽會時的龐大建物尺度。在其內部的多元化空間中,依其幾何性質及各種可能性,去安排美術館所需的空間型態:連續性的空間依循車站所暗示的中軸線而組織,而各空間的尺度則依展覽品的大小和性質而定,使參觀者能置身於一個能靜心欣賞的最佳環境。建築物中自然光的穿透性是原有的特性,在將其轉化成美術館過程中受到相當程度的重視,在經過現代科技的控制與細心的設計與處理後,自然光均勻地遍佈所有的空間。

 

■ 結構與材料

原有的鑄鐵結構(柱、樑、屋架、接合、鉸結點);用來被覆或裝飾鑄鐵的石材;纖維灰漿及裝飾;這些元素的存在條件限制了新建工程的範疇。而必須去考慮的重點必須著重於材料上的造型、尺寸、顏色和質感與原先的配合度而非本身藝術價值的問題。粗石面磚的大廳中軸線由鑄鐵拱架和頂部的大片採光玻璃,鑲嵌著纖維灰漿的裝飾面板,構成了壯麗的穹隆。由入口處向下走到原有的鐵道地坪(下降四米的高度),之後沿著緩坡爬升到正負零的地坪高度,四週環繞著厚實的隔牆,就像塞納河兩岸的堤牆,明確地界定了中央軸線的尺度,並引進入側翼的展覽空間,這些空間得以享用經過再一次控制的中央軸線的光線。所有的美術館空間由此縱向軸線而組織;35米高,140米長的軸線引導著參觀者,使參觀者能辨認方向,選擇參觀路線。橫向的空間由七個開間及兩幢底部閣樓形成一組序列;第四開間沒有中央隔牆,由於其華麗的穿透性,形成了類似十字形教堂平面的側翼。在靠近里耳街邊的二層樓空間重新組合成向中軸線開放的展覽室,同時產生穿透性朝向市區;此效果是原先本來沒有,因為之前的大廳建築與車站間是由不透明的帷幕牆所阻隔。前廳的七個圓頂上方加蓋了七個圓形的小展覽室。上層的展覽空間則加建於頂部的空間,原先僅作為遮掩對岸杜勒麗花園散步行人可能望見車站頂的視線。

 

■ 表現手法

  • 室內設計的表現

在室內設計上所面臨的重要問題在於每個空間都必需導循著雙重的系統關係去處理;首先是列為古蹟保存的原有建築體,即美術館建築所要融入的基地本身的問題;其次則是是美術館必須保存與展覽作品的問題。這些關係只有靠建築材料的設計與運用才能夠建立,而並非光靠構想、評估或詮釋便能達成。美術館的入口改在建物窄小的側邊,穿越連續的雨棚、大廳、車站大樓的內廳。整個接待空間在結構上重新詮釋了外部與內部之間的過度性機能。雕刻展覽室與繪畫展覽室之間,利用一序列的屏牆加以分隔,使得中央玻璃穹窿的光線穿透屏牆上方。東側底部的塔台以新的建築型態加以處理(兩座高塔)成為模型與其他作品的展覽空間。沿著塞納河上游的閣樓則暴露出鑄鐵結構,運用垂直的動線使其成為專門的『建築展覽室』。頂部光線的濾光處理在上層畫廊與貝勒霞思畫廊有兩種不同的處理方式:上層畫廊的光線來自位於小展覽室上方的屋架;貝勒霞思畫廊的光線則透過中央廊道的結構以及原有大廈間的柱列。壯麗的中央軸線的幾何性造成了一種對稱性的錯覺:正如整條縱向軸線明確界定美術館主要的參觀路線。入口由宏偉空間的端部進入,兩側夾著兩條平行的軸線以及許多橫向的軸線;側翼展覽室的軸線透過像門一樣的開口與兩條平行的畫廊所形成的縱向軸線交錯;中央橫軸則完全貫穿建築的兩側,所有這些軸線間的交錯都與拉魯思建築本身的結構類型原則相符合:主要入口的柱廊,靠塞納河縱向立面的橢圓形小展覽室,以及加建在貝勒霞思廣場的挑棚入口。美術館的計畫書內對展覽作品加上了具體的分析與分類,依合理性與序列性決定了一套明確的規範,藉此重新組織美術館參觀動線,成為傳統美術館的參觀型態(展覽室、展覽廊道、走道、休息室),同時也在考慮拉魯斯建築室空間下作了修改。空間有時必須遷就計劃的要求,其中的一個例子便是在靠塞納河上遊的閣樓,作為建築展覽的一系列連續的垂直展覽空間,成為美術館中的美術館。依各種不同型態的既存空間而產生出各種原創性的空間,如展覽塔樓便具有其自主性,成為建築中的建築。室內設計在水平和垂直牆面上,石材的運用達到了最高品質的效果。自然採光與人工照明完善的控制使得作品能達到最佳的保存,又能達到最好的展出效果。在重要的工程部份包括了屋頂的維修,重建許多十九世紀建築最具帶表性的裝飾性元素:兩座閣樓頂部的錐塔,緊鄰貝勒霞思廣場側翼的天窗,巨大的水神頭像,天神之旅雕像,以及頂頭兩處兩處雄偉的玻璃帷幕牆。室內裝飾與維修的工程將融合成一體,例如採用車站的纖維灰漿和大理石粉飾。原有車站大廈宴客廳裡的雕刻裝飾,油漆和金箔裝飾則出現在美術館餐廳。

 

  • 參觀及展示

美術館參觀活動中,長期展覽室所展出的繪畫,攝影作品將定期更換;介紹作品的展覽資料空間每年有二到三次的變更,因相關場地與主題而定;最後則是相關的歷史、重大事件、時代演變,社會與文化背景等都將在美術館中佔一席之地。配合最新的視聽錄影技術,將使得資料的查詢更為便利。

 

  • 展示及其他附屬空間

美術館的參觀空間主要區分為三個層次:底層位居中軸線,兩端各有上升的中央走道;頂層位居穹頂部份臨賽納河畔;中間層為圍繞於中央軸線四周新增建的樓層。中央軸線與四周的平台構成一條佈滿彫像的長廊。位於東側靠賽納河畔上遊的閣樓將完全做為建築展覽地;一些特殊空間則保留作為臨時展覽的場地,與長展覽的場地分離或相連。參觀者可直接進入青少年接待中心。圖書及卡片零售處,以及餐飲等服務設施。地下室一座四百人的集會堂可作為電影院,演講堂和音樂廳使用。全館展覽面積大約二萬平方公尺,此外美術館還包括資料室,館藏空間,辦公室,以及所有著名的現代美術館所必備的工作室,高品質的視聽設備,採用數位光學磁碟的意像中心均可供大眾使用。

 

  • 建築設備及技術

本計劃必須滿足對現有建築體的維修及美術館本身完美性的要求。廢棄的車站對美術館而言,一方面是基地,同時也是營建的材料來源。為了展出原先在喬勒伯門美術館收藏的印象派繪畫作品,必須研究自光線以保持其色相,使室內照度不超過三百燭光。室內自然的遮陽板和幕簾設施,使得所有的自然光線不會直接照射到作品上,同時控制室內的照度在二百燭光左右。人工照明最主要採間接照明方式,使室內能達到最佳的照明條件又不致於改變作品的色調。室內通風要求極高。展覽作品在寬廣的空間中展出為了營造良好氣氛造成不少難題,如何透過差別極大的量體使得展覽空間能自由連繫,同時又考慮方位與陽光變化的條件而達到節省能源的要求。電器設備採中央控制系統,便於操作與管制,同時在管理與維護上亦由電腦所控制,精心設計的防盜與維護設施配合人員的看護,以確保展覽品的安全性。地鐵軌道穿過美術館一角所產生的震動問題已消除或消減到展覽品能承受的程度。法國鐵路公司和美術館計劃的工程人圓共同構想了一套特殊的防震系統,以解決震源的問題。

 

■ 綜合評論

當一個新時代來臨時,處於交接中的意象是否可以保留下來,而或是成為歷史,我們可由奧賽車站的重新詮釋,重新來評估歷史性建物與文化依存的價值。在奧賽美術館中最明顯的可看出,建築師及相關的計劃人員們,對於原有建物尊重的態度,和企圖灌注新生命進入的目標。歷史的外觀,現代化的室內空間,賦與新生的奧賽車站,與原先的差異只在於使用機能,但對於人們記憶中的地標形象卻是永續的。也許當21世紀來臨時,會出現更多類似的例子在世界各處。

 

■ 參考資料

Architectures Capitales P aris 1979~1989, Electa Moniteur 巴黎建築 譯者:施植明茂榮出版社.

l 地面層平面圖

 

l 上部樓層展示平面圖

 

中間樓層平面圖

 

l 車站大廳橫向剖面圖: 原有大廳與餐廳為木前圖書館販賣部

 

車站大廳橫向剖面圖:展覽空間與印象派上層展覽空間的剖面,可看見奧蘭蒂在中央軸線
底建造了兩座塔作為收頭。






圖片來源:台灣科技大學 施植明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