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stille Opera

巴士底歌劇院 (1989)


基本資料

○ 計劃進展

1982年3月:密特朗總統宣佈將在巴士底廣場興建一座歌劇院。
1983年10月:成立巴士底公共工程小組。
1983年11月:建築師歐特於國際競圖中獲得首獎。
1984年10月:拆除原有巴士底車站。
1985年初:工程開工。
1986年8月:法國政府決定巴黎歌劇院繼續使用,而將巴士底歌劇院作為音樂、舞蹈歌劇的表演場地。
1989年7月14日:完工開幕。

○ 計劃內容

2700個席位的表演廳。
與正式舞台同樣大小的預演舞台。
九個供各舞台使用二層樓高的儲藏空間。
700個停車位。
歌劇院接待中心與600個席位的集會廳。
展覽空間,資料中心,吟唱藝術活動推廣中心。
280個座位的研究室。

○ 工程內容

基地面積:22800㎡,其中14900㎡為原有的公家基地。
建築面積:22800㎡。

○ 工程特色

樂池可作幾何性的變化。
活動式舞台邊框與前台。
防火幕簾。
特殊音效、音響及防震處理。

○ 工程費用

21億7千萬法郎:1984年(計劃修改前的預算)

○ 參與人員

業主:巴士底歌劇院公共工程組。
建築師:Carlos Ott
合夥建築師:索波(Saubot)與朱利安(Julien)。
工程顧問:SETEC; SODETEG, EMH, R. Biste。
營造廠:SAE; SCGPM; Leon Grosse。


設計理念

□ 源起

巴黎市政府一直期待在東區能有著名的建築和都市工程建設,經過了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及歌劇專家們的建議和重申創立巴士底新歌劇院的重要性。建立歌劇藝術的表演場所,以提供更優越的工作條件以促使此艱難的藝術得以蓬勃發展。面對這兩種趨勢,巴士底歌劇院表明了一項極其重要的意願:在尊重人類及場所歷史的原則下使當代建築能成為都市中心的地位。此意願的形成,首先由於基地位於巴士底廣場便已十分明確。在巴黎,此廣場可說是獨一無二的一個例子,各個時期的都市造型及功能仍然完全地保存者,成為文化、活動,與歷史的見証,同時也提供了人類歷史及其社會發展的一種濃縮的意象。不過由於巴士底監獄的破壞使得廣場成為一個空洞的都市空間。

 

□ 概念與計劃需求

歌劇院位於如此特殊的基地上,在構想上必須面對一項真正的矛盾:首先由於歌劇院本身的性質是一處著名的表演場所而不是大眾化的角色;然而歌劇院是一處具現代性和功能性的創造中心,每天得接納成千的人—包括藝術家、工匠、技術員、行政人員等等。因此必須有一個足以滿足這些目標的方案,而且得避免兩種目前常見的危險:由於想在建築造型意象上力求表現而損及其機能(對舊有造型的摩仿混和或現代建築中對單純型式的曲解);或者是自限於建造一種單純的工具。為了消除歌劇院內部空間與都市外都空間這種二分法的觀念,必須尋求一種有於建築物與都市組織之間真正的象徵性;不同的迦尼耶(Garnier)的巴黎歌劇院—封閉的建築體使人有無法接近的感覺,巴士底歌劇院必須表現出都市空間與建築空間之間的相關性,它將是一幢屬於大眾的建築。

□ 建築表現

巴士底歌劇院的建築表現是基於對計劃需求所需之各種不同機能所作的整體了解。單純的量體足以明顯地標出每個空間的功能並組成一種整體性,各種不同的空間在其中可以運用非常明理且明顯的方式去重新安排。


表現手法

□ 室內大廳及公共空間部份

公共空間和休息室形成了一個整體的核心,而在大廳四周則環繞著供藝術家工作和準備表演的空間(休息室、預演廳等)。對造型及其組成與對比關係的嚴格控制,以及在材料上的細心挑選,確保了平橫感和韻律感,同時也表達了傳統(石材)以及現代(玻璃、金屬)。在公共空間的部份,建築師鋪設了地毯以增加室內的溫暖程度及質感,但其缺點是在辦餐會時不易清洗。而在休憩空間的大廳部份所使用的面材均以90X90cm的模矩來建構,因為建築師Charlos Ott本身所受的是美國的教育接受的是英制的觀念,而90X90cm正好是英制單位一碼的大小,故在室內我們所看到的大塊面磚皆以如此的大小來表現,牆版面材的原料是來自義大利的石材,由小碎石與混凝土聚合而成,另外一種則是大理石材。而柱子的使用面材則是利用灰色的石材磨碎後與混凝土聚合來作表面裝修。

在室內所看到半圓形的陽台,並不是入口而是建築師希望人們能從陽台上向下看人群的行為,達到空間的趣味性,社交的行為就發生在環繞式的大廳內。事實上半圓形的陽台確是通往辦公區的主要入口。由室內牆面的中心勾縫線可以看出分割內部對稱的中央軸線,亦為劃分音樂廳內部單數及雙數號座位區劃的基準。其對稱形式除了從平面上可看得出來,實際上由立面上亦可明顯的看出其分割的形式。

由大廳內部朝外看出去可眺望巴黎的新舊市區,而面對舊市區的部份建築師巧妙的運用立面造型及金屬框架的手法半遮半掩的將舊市區的景緻慢慢的做適度的緩和,環繞式的階梯將人們由主要Lobby引領至觀眾席入口的區域,建築師將樓梯的級板連接部份透空希望使光線穿透下來,以降低龐大量體的壓迫感。大廳最西側的部份是一間記者休息室,而面對著休息室的休憩陽臺原先是可供民眾出入休憩的,但卻因為自殺事件的氾濫而使得法國警方不得不將其關閉以防止意外事件的發生。

□ 劇場空間及設備說明

首先在座位的部份,下層的看台可容納1400名觀眾,而樓上的挑出平台共有兩層,每層挑出的部份各有600個座位,在兩邊側翼的部份各有80個座位總計可容納2760位觀眾。在座位的角度安排上,此表演廳最大的好處是在任何的一個座位上皆有辦法看到舞台的全部,而在舊的巴黎歌劇院內卻是有將近三百個座位是看不太到舞台的。在挑出的平台座位陽台側邊的造型皆是以圓弧形來收頭,主要是考慮劇場內的音響效果。為了解決迴響時間的問題兩側翼的座位牆板事實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先吸收部份聲音再釋放出來以達到較好的餘響效果。而餘響的問題主要是針對如何處理直接音與傳遞音的迴響問題。

事實上為了達到良好的餘響效果,音樂廳的形狀很重要,大部份的效果是靠本體形狀來解決的,真正靠材料來解決的部份事實上只佔了百分之十。為此在設計之初便找了兩家德國的音響公司來做試驗,經過了三年時間的測試才決定了音樂廳的形式。除了用電腦模擬來作試驗外,法國政府並要求建築師與音響公司製作十分之一的模型,以確定真正的音響效果。其中音響效果的測試部份包括樂團的樂池部份及舞台的部份。在樂池的部份,地板是可上下移動的,以方便舞台隨劇目擴大時的彈性使用。舞台的框景大小共有三種尺寸亦可隨著劇目的需要來做調整。

在劇院的採光部份,同樣的必須考慮音響的問題由四個大的弧面所構成,總共是700㎡的面積,內部共隱藏了2700隻的燈管,燈管共有三種照明的效果(最亮、漸弱及中場休息時的微明效果,這些燈管每三年更換一次,在玻璃罩及燈管的上方距離屋頂有13m的高度,在這13m的空間中用來做為通風及其他設備的空間。在採光頂的最後排及側邊加裝了技術性的燈光設備用來作燈光特效。表演廳的通風設備最重要的在於不能夠產生噪音和風擊的現象,以免影響表演和欣賞演出的品質,於是室內的通風口設在座位的下方。(現代化的表演廳大多都是如此)。

在室內裝修材方面,牆面的石材是由法國的布塔列寧所出產的,為了避免過於單調,建築師 Carlos Ott 將牆面做了粗糙與光滑的表面分割方式及細部處理,但很單純的只是為了增加視覺上的效果,而無音響上的考慮。建築師 Carlos Ott 所選的此種灰色石材,正好能與座位隔板所使用的中國紅檜木相配合,使得顏色與質感都搭配得很完美,也正因為紅檜木的顏色,而使得整個音樂廳呈現溫暖的感覺。建築師 Carlos Ott 亦希望大廳內部有一些代表音樂的象徵,所以在側邊的座位上設計感覺像是鋼琴的形態,而座椅的椅墊亦為黑色,同樣的象徵著演奏家的服裝,也就是因為這些簡單的理由,而形成整體的特色。至於地坪材料的使用上,下層是鋪設地毯以達成消除樓板衝擊音及行走時的噪音,上層則是鋪設橡木地坪。同時在每個翻起的座位後邊是一個個的孔洞以達成吸音效果,其功能與人坐在上面時所達到的吸音效果是相同的。

舞台的部份由表演的地坪至最上方的頂層樓板可達70m的高度,上方並包含了440個吊架。主舞台下方有400㎡的昇降設備並可下降到25m的下層儲藏空間,後方並有五個儲藏的佈景空間,且大小皆與主舞台的大小相同,可隨時交替互換使用,而個各佈景空間之間都以36頓重鋼捲門來相隔,此鋼卷門隔音效果良好,當前台正在演出時後台可同時排演下一齣劇目而不受任何的干擾。此外誇張的是舞台的互換與移動僅需一個工作人員在一分鐘之內便可全部操作完成,真是現代化科技運用於劇場空間的最好詮釋。

在二樓的後台部份,有各方面技術人員的工作空間,總共容納1000位工作人員,其中包含製作家具的工廠、場景佈置、服裝設計及其他的工作空間,一般說來每場歌劇的佈景道具都是在二到三年前便規劃設計並著手製作好的。全部空間的使用面積是42000㎡,劇場空間占了12000㎡,儲藏空間20000㎡,剩餘的10000㎡則是服務空間及其他附屬設施的部份。

bs-1.tif (410968 bytes)Bs-2.tif (380656 bytes)bs-3.tif (384112 bytes)bs-4.tif (366730 bytes)
bs-5.tif (346570 bytes)bs-6.tif (410530 bytes)bs-7.bmp (394326 bytes)bs-8.bmp (388998 bytes)
bs-9.tif (425620 bytes)bs-10.tif (405442 bytes)bs-11.tif (429316 bytes)bs-12.tif (418168 bytes)
Bs-13.bmp (378486 bytes)Bs-14.bmp (378486 bytes)Bs-15.bmp (378486 bytes)Bs-16.bmp (378486 bytes)


綜合評論

由巴士底歌劇院可以明顯地說是現代建築與劇場空間的最好詮釋,並且使巴士底廣場增添了新的地標與集散功能。移動式劇場空間的使用與存放,更使劇場的彈性度與使用率增高,充分的表現出新時代對空間靈活運用的構想。劇場內部與高科技設備的結合,尤以均質的大廳照明最令人激賞。

對於構造與材料的使用上也均衡的展露出平衡感,石材與預鑄牆面的模矩化,顏色與空間使用的搭配,都可以看出Ott 對材料選用的用心程度,企圖創造出世界級一流現代化的歌劇院。

 

參考資料

施植明,巴黎建築(Architectures Capitales P aris 1979~1989, Electa Moniteur) ,茂榮出版社.
Global Architecture﹣ARCHITECTURE Ⅱ (建築) Jose Serra & Anna Jolis, SIGAMA UNION
L'OP ERA DE LA BASTILLE, Gerard Charlet, Electa Monite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