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金瓜石環境概述

 

本山五坑

本山五坑口位在金瓜露頭北方山腰,距離金瓜石車站與郵局約三百公尺,為現在保存最完善的舊坑道。坑道口可見到建築紮實的磚壁、堅固的運礦軌道、廢棄的軌道台車、警衛崗哨、沈澱池與坑道裡流出沁人心靈的潺潺泉水等。五坑口旁有一幢兩層樓高的西式建築物,為台金公司礦場辦公室,現在已改建成「金瓜石金屬礦物博物館」。

 

黃金神社

1933年日本礦業株式會社接管金瓜石礦山後所建,奉祀「天照大神」。位於四平巷下方三百公尺之山腰之神舍,因缺乏維護,現今只剩下石柱、地基供人憑弔,但其日式神舍規模隱約可見,並於此可作視野眺望。

本山露天礦場

197879年間,由於礦源枯竭、品位急降,不合於開採成本,所以改變開採方式與採礦效率,成

為當時變通開採的方式。於是,著手於本山與樹梅礦床之露頭部份,使用重機械以「露天掘進」方式開採之。此種採掘的方式,成為臺灣採金史上一大革新。對於礦業聚落地景的地景生成,有著不同的展現。

小金瓜露頭

小金瓜露頭遠看酷似河馬頭,位於九份山嶺最突出的位置,河流由此以放射狀向下分流。小金瓜露頭是九份金礦脈初次發現的地方,1889年曾經在美國從事金礦開採的潮州李姓人家於1893年沿著大粗坑溪與小粗坑溪合流而上朔源,於是在九份山頂發現小金瓜露頭,九份的採金史正式展開。

無耳茶壺山

位於勸濟堂後方,因形似沒有壺耳之茶壺而得名,成為金瓜石相當重要之地標,而今鎮公所已完成登山步道之修築工作。茶壺山頂可俯視陰陽海基隆山及整個金瓜石聚落。若由長仁三坑之產業道路,可開吉普車到達茶壺山下方,途中可見到許多舊採金坑口,並於茶壺山、草山下方可見半屏山、牛伏山及杉鈚等礦脈,並可清楚見到鼻頭角,為最佳之眺望景點。

太子賓館

太子賓館又稱「第一賓館」,是日本礦業株會社在一九二六年時,為了日本昭和太子視察台灣行程時所建的行宮。

 

三毛宅

日礦時期金瓜石礦場之末代廠長「三毛菊次郎」的住所。

日式平房

該建築群為日據時期,日人在台所建設的三大日式社區之一。聚落中現存日式房舍,大多為日本人的高級職員宿舍區。

 

金瓜石聚落

  金瓜石聚落中,沿著等高線成帶狀發展的住宅群,彼此間以階梯上下於溪谷間,並做縱向聯繫,建築物依山勢興築,而其配置在錯落中有其特殊的紋理。居民多環山闢地而居,因受地形限制,房屋多淺短而窄小,住屋集中、戶戶僻鄰而居。為配合當地多雨潮濕、強風的氣候特性,多採用石頭、紅磚、木頭及油毛氈等建材等建材,形成一幢幢黑屋頂錯落的特殊建築景觀。不過這種礦業聚落黑油毛氈的建築景觀,在「現代文明」的襲捲下,亦逐漸在消失中 。

勸濟堂

光緒二十二年,在五號寮開始建造石廟(土地公廟)的同時,石尾也成立了一座神壇,敬奉關聖

帝君神位,亦即勸濟堂的前身。勸濟堂除尊奉四大恩主為主神外,配祀有八卦租師、福德正神、關聖帝君、玉皇大帝、天上聖母、十二元辰君、太歲星君及三清三寶祖師等,堂旨乃為勸眾行善、濟危扶困,以庇祐群黎安尊輯熙、安康和樂。該堂廟慶為每年農歷六月二十四日,每逢慶典,四方信徒竭誠前來拈香祝聖熱鬧非凡。

戰俘營

日據時期,該處是日本礦工工寮,直到民國三十年,日軍自南洋擄來大批盟軍戰俘,逼迫加入礦坑生產,並集中於此管理,故當地居民稱做「督鼻仔寮」。昔日的戰俘營現今已開闢成銅山里社區的社區公園,公園內花木扶疏,有休憩涼亭、水池、籃球場等設施,到金瓜石旅遊的遊人,如果不探詢當地的居民,很難能夠找到戰俘血淚的痕跡了。

黃金瀑布

金瓜石山區溪水匯集入海,水中礦物質含量頗富,入海口海水長年形成土黃色,雖臺金公司停產,亦未改變。

禮樂煉銅廠

早在日據時代前當地居民即以人工方式篩選砂金,日本佔領後在1933年開始大規模機器採礦,員工人數曾有7000人之多;二次大戰時被盟軍轟炸破壞,光復後由台灣銅礦接手恢復生產,1977年興建禮樂煉銅廠,1987年奉令停產。

陰陽海

污染源的主要來源是已廢棄的礦坑,因雨水及地下溶解礦床內的酸礦,使得含硫酸根的廢礦水,隨著水流排出。早期有部分污染源指向旁邊的台金公司,但公司早已封閉多年,廢水應該早已排放完畢,所以造成陰陽海的主因是屬於自然現象。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