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 Koolhaas

庫哈斯(鹿特丹 Rotterdam,荷蘭,1944 ~)


生平簡介:

1944年出生於荷蘭的鹿特丹,於1952年至1956年間在印尼生活,之後定居於阿姆斯特丹,從事於Haagse郵報記者及電影劇本的創作,之後到倫敦的A.A建築學院學習建築。

1972年所得到的獎學金使庫哈斯得以在美國停留,當時他正對紐約市感到著迷,他開始分析都會文化在建築上的衝擊,進而出版了追溯曼哈頓都市沿革之著作<狂譫紐約>(Delirious New York)。

在此階段,庫哈斯想將所發展的理論在實際上加以應用,於是他回到了歐洲。1975年於倫敦,與Zenghelis夫婦(Elia and Zoe)和Madelon Vriesendorp共同成立了大都會建築辦公室(Office for Metropolitan Architecture 簡稱OMA,其宗旨不但在定義理論上建築與當代文化背景的新型態關係,並實際加以執行。1978年起,OMA陸續接獲多件位於荷蘭的案子,如位於海牙的議會增建案,使他逐漸將OMA的主要業務集中於鹿特丹,在同時,庫哈斯創辦了Grosztstadt基金會,此基金會為一獨立的部門,其目的在辦理有關於OMA之文化相關活動,如展覽會、出版刊物等。在1996年出版的<SMLXL>收錄了有關於OMA至今的作品。

建築成就:

當今建築評論者將庫哈斯歸類至所謂解構建築師的行列中,並非無跡可循;早年在報社記者與劇本寫作的經驗影響了庫哈斯對於建築與都市的詮釋角度,其富有幻想的設計構想,嘲諷的解讀方式,蒙太奇式的建築表現手法,一再的顛覆了人們對於環境既有的看法。

對於庫哈斯而言,任何片段的都市印象皆有其表象的呈現與內涵的聯想,而其現實與幻想是並存不悖的。如在<狂譫紐約>(Delirious New York)之中對曼哈頓所作的陳述中,在對大都市幻想的主題包括:

煉金術 / 科技的幻想:

將曼哈頓的一連串規劃視為建築煉金術的實驗,經由新科技的階段革命將某一階段轉變為另一種面貌。

自由的幻想:

為在歷史縫隙間發展的自由意志,試圖在想像中的大都會中創造各種同時並置的意義,各種相對的概念並存運作,並將其不相容的歧異加以融合。

慾望的幻想:

針對激情、感官享樂的歡愉加以再創造。綜合庫哈斯其他的觀點,我們可發現其思想脈絡:

都市紋理:與鄰近建築物共同圍塑週遭地區之環境。
文化背景:人文特質,生活方式,所在地背景。
人造性:人造之環境若較自然的環境佳,更要充分彰顯人造環境之效率與便利。

而反應構想而生的設計手法,可於庫哈斯已完成之作品整理如下:

對比:

非同質物件比較而顯示出的張力感。

矛盾:

一體極端之兩面共存而產生的對立感。

並置:

以不同手法詮釋之兩同質物並置於同一處,產生微妙的對比與矛盾感。

幾何形:

以純淨的幾何形體象徵其外在之秩序性。

複雜的內部空間:

以活動內容與中介空間元素交織出表象內所蘊藏之複雜、矛盾、對比及另類的秩序。

動線交織:

以動線作為其建築與都市脈落的聯繫,成為對話與蒙太奇運鏡的管道。

拼貼重疊:

以象徵不同的都市印象之可穿透性色塊交織重疊,在重疊處找尋色塊之間的關係,再現蘊藏在都市間之幻想與秩序。

電影手法:

延續早年在寫作劇本與蒙太奇手法之經驗,在庫哈斯設計之建築中,以動線連接與物件之衝突對話,反映出電影隱喻性的運鏡手法。


參考資料:

EL CROQUIS NO79OMA/REM KOOLHAAS 1992 1996.
Lucan Jacques
OMA REM KOOLHAAS ARCHITECTURE 1970-1990Princeton Architectural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