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iermann Egon

艾爾曼.伊岡


生平簡介

1904年生於柏林附近的小鄉鎮Neuendrof而今日稱為Nowawes。他是一個工程師的次子,他在1923到1927年間就讀於 Technische Hochschule Berlin Charlo-ttenburg即目前的柏林科技大學。

Eiermann 從1925到1928年間跟Hans Poelzig學習表現 派的設計手法。在1928-1929年德國漢堡他為Karstadt AG,以及在1929-1930年間為Elektrizitatswerke AG從事建築師的工作 ,在

1931年之後直到1945年,Eiermann在柏林自己開業,1946-1948年也就是二次世界大戰後則在Mosbach-im-Odenwald, 1948-1970年在卡爾斯魯(Karl-sruhe)開業。在1931-1936年他主要的工作伙伴是Fritz Jaenecke,1946-1965年是Robert Hilgers 。透過在1929-1930年間去倫敦和巴黎以及在1936年的美國之旅進而學習。於1950年間他拜訪了Walter Gropius、Marcel Breuer 以及Konrad Wachsmann,在1956年拜訪Mies van der Rohe. Eiermann於1940年第一次結婚,1952年再婚並且有兩個小孩,其中一位也成為建築師,在1970年卒於Baden-Baden。

從1947年開始他擔任卡爾斯魯科技大學(Technische Universitat Karlsruhe)的教授。1958年之後他成為布魯塞爾Order of Leopold的會員,在1963年他獲頒為英國皇家建築師協會榮譽會員。

Eiermann與Hans Scharoun同是戰後德國最引人爭議的兩位建築師,這二位建築師的作品指示出現代德國建築的距離 範圍,而如果說Scharoun是以雕刻量體的可能性之感覺來設計,艾爾曼則是強調可知覺的結合,以及對於結構框架和明 確大樣的邏輯性表現。他的建築表現出一種特有的清晰和嚴謹的組織的印象。對他而言建築是「從城市規畫到最小建物 ,都呈現出明顯的秩序來」。結構和機能幾乎總是極容易的看出,而他設計的工廠也流露出因可見的技術設備與美學上 的魅力。Eiermann從機能性的分析來發展其設計,廣義地說,它包括了文化與地理背景的評估。

在同一時期為Essener Colliery和位於Offenbach的鋼鐵工廠所設計的兩棟辦公大樓(1960年),依其周遭之特性而有不同的發展概念:前者在魯 爾城(Ruhr),其空白牆面上有著小小的窗子於沈靜的、黑色的窗板中;後者則是使用明亮色彩的立面與遮陽的的長廊 和多變的護遮物以防萊茵河上游的陽光。與其他深受Mies van der Rohe明確矩形建築意念影響的建築師相較,艾爾曼則鮮 少表現出對特定形狀的喜好趨向。

艾爾曼,這位曾受教於柏林Poelzig門下的學生,其論文與百貨公司有關,而且最初是在Karstadt複合商店公司的建築 師辦公室工作。故而即使在戰後他對於此類型態的作品仍保持相當的關係(如1951年位於Heilbronn 的Merkur百貨公司)。

1951年之Blumberg Handkerchief Mill 以細長的開口表達其不同的視點代表了他的作品極致。 在艾爾曼所設計的教堂中,位於Pforcheim的St Matthew教堂(1953年)和位於柏林的Memorial Church(1961年),是其 教堂設計中被建造的兩座;戰時遭破壞而保留下來的殘塔,被簡單量塊的新教堂所圍繞。 對於這些教會的建築,艾爾曼使用了彩色的、光線可以濾過的大塊玻璃。只為了純粹裝飾目的的同樣質感的牆面, 亦出現在他所設計的兩棟百貨公司之上,及位於海德堡的Horten 百貨公司和位於司圖嘉特的Merkur百貨公司(1961年); 它們都令人想起Edward D. Stone的作品。但這些建築物卻與位於法蘭克福的Neckermann 出口工廠(1958~1960年)不同。

與上兩棟百貨公司的圖形外表相反的,法蘭克福的此棟建築,以外部的長廊、防火避難設施、空調和塔樓顯得有朝氣。 艾爾曼為德國政府所做的建築物更具有精緻的外型和優美的比例:其包括位於布魯塞爾世界博覽會的德國館(與Sep Ruf 合作,1958年),以及位於華盛頓的德國大使館,波昂的國會辦公大樓。 在大戰後納粹主義興起之前是德國一個短時間的現代共和局面,而Eiermann也就是在此時學習建築的。他的經歷正如 任何一個建築師有一個十分艱難的開始。

在Eiermann生長的年代裡他的教育給了他一個非常寬廣的視野,如同一個在建築 方面非常實際的解決方法幫助他突破困境。當納粹黨綱興起時,Eiermann是隸屬於一群尚未成熟的年輕建築師。但他並不 強烈地反對納粹黨或積極地參與。

在德國聯盟(FRG)的戰後重建時期,Eiermann做的案子都非常好,而在1950-1960年代他的作品趨於成熟,他同時是德國建築界一個重要的角色,也因為他個人的專業素養及力量,他就如同是一個整合舊有秩 序的人,有著無與倫比的影響力。

Eiermann在1920年代的建築風格就如建築製品一般有著他個人獨特的風格。 Eiermann在三十年代Egon 的作品,從一個小而有力的運動中,提出一個正面的貢獻,這個運動正反抗國家社會主義絕 對性的權力,而致力於二十年代傳統的復甦。大約他在柏林,尼克拉1936年,斯落,(很明顯的脫離了Nikolassee)設計了一棟住宅,這個住宅 在設計上相單乾淨俐任何地方色彩的跡象。他以嶄新的手法掌握自然的材料,而不落於俗套,成為他 個人特有的外型表現:石灰粉刷的磚牆、石版瓦的屋頂、木造的窗子和門框、竹幹作成的車房大門等等。其內部配置帶有 阿伐統,用交織的光線加,歐特的風采;相互交錯的系以強調,而將起居空間分成許多分離而又相互連結的部份。在垂直向 度上,亦表現其空間連結的處理手法;起居室包含了突出前面斜屋頂下一層半高度的空間,和進口玄關的單層高度較形低 矮的空間。 像傑可遜一樣,艾爾曼在近代也被視為簡潔及精確建築的代表人物。他從結構系統中所發展出來的簡明造型,曾是德 國一大群年輕建築師爭相仿效的典型。

他和賽普*路佛〔Sep 1958年,布魯塞爾世界博覽會德國館的建造(由Ruf殘破遭到破壞而未得〕合作設計 ),更將他的目標完完全全的表現出來,可惜該館重建。但他並沒有因此和特殊的造型結下不解之緣 ;柏林的一所紀念教堂1961年,在的設計中,其簡潔幾乎可以何和布魯賽爾的德國館一較長短,但是在表現方式和空間處 理上,則兩者完全不同:德國館的內部,呈現向外擴張的性格,而格達克里斯教堂(在西德大使館位於華盛Godachtniskirche)內部,則為一向內 凝聚的密閉空間。艾爾曼頓特區,這是位於在斜坡地上的一個纖細的階梯型建築。其立面的分割處 理,係由醒目的樓版及遮陽版所組成。 艾爾曼,這位執教於學院的教授,為自己贏Karlsruhe 理工得了工業設計師的美譽。

 
重要建築作品

Berlin Electricity Company Tranformer Station (1929-1930)
The Growing House (with Fritz Jaenecke)(1931-1932)
Private House (with Jaenecke)(1931-1942)
Grieneisen Undertakers Quarters (Berlin 1934-1937)
Foerstner AG (expansion)Apolda,Germany .(1936-1939)
Dega AG Buildings,Berlin(1937-1939)
Ciba AG Building (with Robert Hilgers)(1948-1952)
Handkerchief Weaving Mill(with Hilgers)(1949-1951)
Merkur Store (with Hilger)Heilbronn Germany (1951)
Merkur Store(with Hilgers)Stuttgart Germany(1951-1960)
Experimental Generating Station (with Hilgers)Technische
Hochschule,Karlsruhe,Germany.(1951-1965)
Merkur Store (with Hilgers)Reutlingen,Germany(1952)
Matthaus Church (with Hilgers),Pforzheim,Germany.(1952-1956)
Burda-Modern Buildings,Offenburg,Germany.(1953-1955)
Germany Section,Triennale Exhibition,Milan(1954)
Volkshilfe Lebensversicherung AG Offices,Cologene,Germany. (1955-1957)
Essener Steinkohlen-bergwerke AG Administration Building(with Hilger),Essen,Germany.(1956-1960)
Hardenberg House (with George Olich),Baden-Baden, Germany. (1958-1960)
Horten Store(with Hilger),Heideberg,Germany. (1958-1960) nKaiser -Wilhelm-Gedachfniskirche (柏林,1957-1963)
Neckermann KG Mail Order Facilities(with Hilger),Frankfurt. (1958-1961)
Steel Works Administration Building(with Hilger),Offenburg ,Germany(1958-1961)
Germany Embassy Chancery (with Eberhard Brandl),Washington.(1958-1964)
Egon Eiermann House,Baden Baden,Germany.(1959-1960)
Dea-Scholven Refinery(with Hilgers),Germany.(1961- 1963)
華盛頓特區法國大使館(1958-1964)
波昂國會辦公大廈(1965-1969)
IBM 總部(斯圖嘉特,1967-1972)
Olivelfi 總部(法蘭克福,1968-1972)
麥西斯住宅(波茲坦,1938)
伏爾堡 (柏林,1939)
紡織工廠 (布倫堡1951)
布魯塞爾世界博覽會德國館 (19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