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nder, Christopher

亞歷山大


生平簡介

西元1936年出生於奧地利維也納,是英國人的後裔。1938年德軍入侵時隨父母逃往英國。早年 在英美接受教育學習建築及數學,在劍橋大學學化學,三一學院取得數學學位,卻對劍橋大學的 建築教育感到沮喪,然後在哈佛取得當時難見的建築學博士學位。1961年被選為哈佛研究學會 (Harvard Societ of Fellows)之成員,完成其有名的論文『形式綜合摘要』(1964)。

1960~1963年 期間在Marvin Mannheim在麻省理工學院的土木工程系統實驗室做高速公路區位之研究。在一年的 印度工作之後(在Ahmedabad印度國立設計學院工作,並按其論文中所提之原則實際建造了一個 村子),他在1963年到柏克萊任教,在1970年成為美國加州柏克萊(Berkeley)大學建築系的教 授。

他被喻為設計方法與電算機輔助設計領域的開拓者,Alexander最早是從事本土文化的觀察 ,發覺其自行有機的生長、無意地生產形式,竟能完全與環境相互協調;於是Alexander利用複 雜的數學方式去明確的表達『無意進行的』模式創作過程。藉由一連串的分解所構成,然後再逆 轉回來利用模式(Pattern)的方式來合成,而完成設計及規畫;主要著重於使用者的需求。

這個實驗結果是1967年Alexander在柏克萊大學創立的環境結構研究中心(CES,Center for Envir- onmental)所完成的。而在1967年他首次得以實現其理論應用在Lima地區1500戶的住宅案上。他認 為要使所有居民都能主動地參與至模式語言之演化過程中,環境才變得圓滿;可分享的模式語言之 演化過程,事實上提供了一個溝通與學習的架構,它既是個人的,又是可分享的,就像我們語言的 文法規則與語意結構。


主要著作

Notes on the Synthesis of Form,Cambridge,1964
畢業論文 The Oregon Experiment,London,1975
A Pattern Language ,London,1977
The Timeless Way of Building ,London,1979


參考著作

夏鑄九,模式語言及非正式營造系統的認識論批評:亞歷山大及其同志,國立臺灣大 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第四卷PP49~65,1989
Lampugnani,Vittorio Magnago ed,The Thames and Hundson Encyclopedia of 20th Century Architecture,London :Thames and Hund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