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12-15

Interpretive-Historical Research

 David Wang

Note by Kao, Hsiao Chien

 

 

6.1 Introductionpp.135~138

¨           Adrian Forty在他的「住家」研究,引用Mark Rutherford’s Deliverance虛構工作中的特質。

¨           Forty表示在1850年到1950年間「住家」的概念有了極大的轉變,這個轉變引發對「住家」是如何依照實質物體一樣被設計的,Forty提供了四個標題,每個標題都提供一個社會-文化因素如何引起(brought about)「住家」的實質呈現(material expressions)的解釋(interpretation):

Ø      A Place for Anything but Work[1]”(Forty所提供的第一個標題[2]

(1)     住家和工作場所(workplace)分離是第一個社區精神時期中兩個清晰的概念(distinct concepts):以前工匠(craftsman)的工作地點是在家裡,現在變成是在工廠(factory)的勞動者(laborer),獨立自由(freedom)的時間遭到縮減(was curtailed),而且他服從(subordinated)於管理者的指示及規則。

(2)     注意到工作場所的壓迫環境,是強調住家與工作場所分離的意義。這樣的結果,住家具有避靜、避難、理想化等內涵。

(3)     住家如何形成→1893年倫敦住宅內部:a place of illusion(場所的錯視)

¨           「解釋的研究(interpretive research)」p.136

(1)     定義  研究偏向社會-自然的現象內部複雜的脈絡,以說明這些「現象」的敘事形式及改變的理由。[3]

(2)     本章提出的實例將著重在:「現象」是一個過去的狀態,以此定為本章標題「解釋歷史的研究(Interpretive-Historical Research)」,下一章將進入與現代研究者相關的複雜社會物質的現象研究討論。

(3)     第七章主要說明為什麼叫「質性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及其背景(context)。

¨           history」:為什麼將「歷史」納入質性研究p.137

探求證據(evidence)的研究,是對證據的收集(collecting)及組織(organizing),對它(evidence)做出評價(evaluating),並根據全部的及可信的證據建構一個敘事的文本。

¨           figure 6.2 Chart of interpretive researchp.137

 

 

¨           詮釋(Interpretation)是積極的p.138

Jacques Barzun and Henry Graff:「即使敘述接近完成階段,仍然要繼續注視著最近關係重大的真實事件和發表(出版物)」

 

¨           解釋(詮釋)架構的素材p.138

Ø      權力的作用(forces roles)的素材:就建構住宅的概念來說,社會-經濟-政治是焦點素材。

Ø      解釋基礎的素材:來自特定時期的素材〔小說(fiction)、使用手冊(”how to”)、廣告或公告(advertisements)、雜誌(magazine)〕,其他學者評論和照片等。

 

¨           本章各節摘要p.138

6.2 歷史敘述的本質→考慮歷史敘述本身的本質

6.3 從過去現象的觀點提供四個不同「透視」調查→提出一些認識論的起始觀點,提供研究者對歷史敘述體(文本)的建構。

前兩項是灑網的策略,以下各節是構想出敘事體的方法

6.4 論及資料(data)的蒐集

6.5 一般評價(evaluation)的範疇

6.6 特定課題(specific study)的各種(considering)推斷(conclude

 

n           eventsfacts(事實)的組合

facts→是歷史的素材

n           Hermeneutik, hermeneutics

 

 

6.2 StrategyNarrative and Analysis in Interpretive-Historical Researchpp.138~142

 

¨           什麼是歷史敘述?p.138

6.2.1 歷史的觀念(構想)如同敘述文句(句子)的構成p.139

¨       Ideal Chronicle Machine:理想記事的機器→所有可能事件的描述如同時間的前進;由機器運轉出所有1618年所有的事件編年史;但不論是在1618就是在1648,編年史都沒有直接透漏相關事件與「三十年戰爭」有關,但研究者可以從1618-1648所篩出的事件去挑出與「三十年戰爭」相關的,這就是有關「三十年戰爭」敘述文句的構成(建構)。

¨       一個敘述句子必須含有兩個不同的時間性。(beginning end

¨       Danto:「想像一個絕對客觀且廣泛的歷史文件藉由理想記事機器描述」

¨       6.2.2~6.2.3是歷史連結到文學的相關思考性。

6.2.2 歷史敘述的修辭文學

¨       歷史是一部以人作為設計情節故事的主體。

¨       文學的創作如同生命經驗的創作。

6.2.3 歷史陳述中想像與內涵的角色

¨       歷史是

單一化的選擇

聯想與藝術創作

6.2.4 分析(Analysis)與確認(Verification

¨       故事如同歷史,文本敘述無法自己產生正確信及可信度,所以提出歷史與故事之間的差異,這差異是靠分析與確認去辨識的:

(1)     任何歷史必須是存在歷史世界的一部份:「小說故事的情節不需要是在經驗的連續空間與時間之中,但歷史的描述必須是屬於那連續空間與時間之一部份」

(2)     「分析(Analysis)」:分析是在「歷史」課題中對「敘述」與「描寫」的檢驗。

(3)     「確認(Verification)」:是再次辨認的工作,歷史是有論據可使人信服的。

 

6.3 StrategyFour Interpretive Lensespp.142~151

6.3.1 歷史的因果論

6.3.2歷史視為絕對精神的運動

6.3.3 結構主義

6.3.4 後結構主義

¨ Chomsky and Foucault對人性本質的不同觀點

Chomsky:語言的瞭解是人類心智的本能

Foucault:人類的本質應探求本質的真實性

6.4 TacticsIdentification of Data,Organization, and Evaluationpp.151~154

6.5 TacticsEvaluative Categories in Interpretive-Historical Researchpp.154~160

6.5.1 決定的憑據

6.5.2 脈絡的憑據

6.5.3 推論的憑據

6.5.4 再蒐集(回收)的憑據

6.6 Jean-Pierre Protzen「印加巨石群和石切」的研究策略的運用(pp.160~165


 

[1] Forty回想工業革命(Industrial Revolution)如何將鄉村(鄉間,countryside)的人們引來都市中的工廠工作(David Wangp.135)。

[2]因為某些限制,作者在本文只提第一個標題(David Wangp.135)。

[3] investigations(研究,調查) into social-physical(社會-自然的)phenomena within complex context, with a view toward explaining those phenomena in narrative from and in holistic fashion.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