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anbrook school for boys

        “一個好的學校應該要像一個”學院的村莊”(整體學校像一個家的感覺)”這是Thomas Jefferson 說的。在十九世紀初所有的大學都必須像University of Virginia

        一樣是新古典主義的建築物。若我們想要看真正像家、像可親近的小村莊的校園,我們就一定要去看看 Eliel Saarinen Cranbrook School for Boys。從你第一眼進入這個學校,你就能感受到那種每一樣設計都讓你感覺像是回到家一樣的親切。

        低矮的磚造建築,從細部傳遞出貴族的氣息。在磚牆上也包括了一些微小的手工藝所造的物件。由門望出去,沒有過大的柱子,有的只是人的比例相近的柱子。重覆的山牆屋頂線與豐富的鋪面圖案色彩創造出了一個有力的感覺。一個小的高塔供給了一些交點:包括了禮堂與噴泉。

        Eliel Saarinen所就讀的Cranbrook男校和Walter Fropius就讀的Bauhaus是同一時期的(246-47)。非常明顯的,以現代的角度來看,他們兩人是根本無法從中選擇的!Saarinene 並沒有給與在1920年代前衛派中佔主要地位的現代主義者工業美學上升的影響。 他追隨 Cranrook 男校和鄰近的Kingswood女校(1929-30), 在那裡他結合了他自己本國的方法與新Art Deco型式的注意事項,此特點幫助他創造了他祖國芬蘭的新紀元Helsinki鐵路局(1904-14)

        當我們合上新藝術派的章節和它本質上附帶的興趣以及本國的傳統,讓我們沉迷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就像那些在 Cranbrook的建築物,而非由 Edward Durrell Stone ( 1920-78 ) Philip  Goodwin  ( 1885-1958 )所建的1939現代主義大廈的一個幻想和想像中。和Saarinen現代化的看法一致,Piet Mondrian(c.1910)的象徵性風車和出神多樹的風景可能已經如同現代化成就的頂尖般被展示而不是1920年代Mondrian以他們使用黑線格和主要顏色範圍的完全抽象派藝術作品,他的作品十分符合Bauhaus 的醫院和工廠美學標準。Mondrian's 的不完全抽象景色和他們可比較的建築學風格課程是一個自然和抽象,講求實際和精神能量,人工製品和手藝遺跡的兩極的一個藝術和超自然的對話的持續的重要地位 。當我們進入脫離現實的網際空間時期時, 我們必須考慮此類的問題。

        Cranbrook建築系不僅在美國,在世界上也是非常獨特的.它的碩士班為期兩年,人數極少,僅有一位專任指導教授,而校區又是這麼的優美.Eliel Saarinen與著名工業家George Booth在三十年代創立本校時,嘗試了一些創新的教育理念:常駐校園的職業者-教師,學生自發性的學習.建築.藝術與手工藝的結合,以及對工作室的注重.學生應直接自工匠/執業者學習,而非自任何大師,書本,教條或學院式理論,即以動態雕塑大師Carl Milles為例,他即豁免任何講課義務,當時美國的建築教育仍模仿法國的布雜學院, Sarrinen認為那是落伍的,且徒然限制學生的天份, Sarrinen的觀念在當時可說是非常進步.當然,也有人認為,此制度不過源自於中世紀的作坊制度,同樣是開倒車.而信奉Willian Morris的藝術與工藝運動的Booth可能也這麼想.無論如何學院仍不同於中世紀的作坊,在此學生可自由選擇他想要學的.但學院仍源自作坊,學院設計,營建即由沙陵南的設計工作室負責(Cranbrook除卻藝術學校外,還教育初高中及科技學院)工作室秉信建築為藝術之母,雕塑,繪畫及工藝則依序排之.此點可由Saarinen同時身為校長及建築系主任證明.在主要理念上,學校仍維持沙陵南當初的理念,但建築,雕塑,繪畫等學科已無當初的層級區別,可見學校是既進步又保守的.

        學校假設學生和各系的駐校藝術家都以平等的地位相互學習.學生可自由在各系修課,但校方仍會定期主持有關修業的討論.這規定在Saarinen時代並不存在,學生必須在第二,第四學期末公開展覽其作品,並由四位外系的駐校藝術家進步一對一的評論,每次均歷時一星期.少有這樣的機會可評論外系的作品,因此大家都非常重視.

        為了提倡此日漸繁榮工業城的藝術及文化風氣,報業繼承人Ellen Scripps Booth及其夫婿Gerorge G. Booth,1928年成立了Cranbrook基金.1942年基金會更於底持律北區Booth的土地上落成六座建築:

Cranbrook基督教堂,歌德復古式.(1928年由Bertram Goodhue建築師所設計).為兒童設計的溪畔學園.(1929年由Henry Booth及兒子 George Booth設計)男子預科.(1926年由沙陵南設計)

        Cranbrook科技學院,包括天文及自然歷史博物館.(1937年由Saarinen 設計)Cranbrook藝術學院研究所(1932年由Saarinen設計)學院的宗旨(1932)如下: “本學院旨在使優秀學生向建築界傑出人士學習”宣揚之目標為:影響當代之藝術形式,祗能反應時代精神”-促進美國的設計及工業之現代感.最早的規劃包括集會堂,演講廳,俱樂部,餐廳,藝術圖書館,劇院,音樂廳,工作室,藝術家/工匠宿舍及各種應用藝術作坊:印刷,雕刻,紡織,織品,木工,銀工,鐵工,彩繪玻璃,陶瓷,裝訂,蝕刻,平面設計.Saarinen設計的部份包括美術館,圖書館,工作室,宿舍及駐校藝術家宿舍.最早的課程包括建築(主任為Saarinen),雕刻(主任為Carl Milles),織品(主任為Loja SarrinenMaja Anderson Wirde)陶雕,服裝設計,銀品珠寶,裝訂,卬刷,繪畫.校方並決定特色如下:小班制(每系35人至15),一對一授課方式(藝術家及駐校建築師),圓桌會議討論,客座專家,講師,入校需憑作品集申請.早期學程成學費免費,無論程規定但也不授予學位.

        1933年建築系教育目標,大致底定:”學校主要對有才能的學生,提供一個適當環境及期所需之在深造教育”Sarrinen認為每件作品都應符合規定且有其獨立之生命,而非任何虛無之理論或假設狀況.學生選擇自己的設計題目,可能是他家鄉的案子,某個特定地點的發展計畫或某個住宅案.1936Sarrinen又再一次強調都市計畫課程的教學目標:本系強調公民精神,學生應選擇依實際都市為基地.1942年密一西根州政府委任學院可頒授藝術碩士學位及建築碩士學位(非職業) Sarrinen1953年過世後,建築系先後由Robert Snyder,Glen Paulsen,Robert TuckerGerald Exline領導.

        1973Cranbrook基金會改組為 Cranbrook 教育團體,教堂成為獨立機構,增設攝影系另外保留建築,設計,繪畫,雕刻,卬刷,金工,織品,陶藝等科技.1978,建築系在Daniel Liebeskind領導下,系務蒸蒸日上,Libeskind 豎立了性的領導風格,高標準的教育目標,並帶進John Hejduk,Kenneth Frampton ,Aldo Rosi ,Alberto Perez Gomez Alvin Boyarsky…等專家.

        1987Daniel Hoffman上任,不同於早先強調建築為心智活動的理念,Hoffman強調建築瞭解,構造感官的一面,同時也認為建築為身體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