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設計理論學期心得報告
現象學

指導教授 施植明 學生 黃世杰

在這個學期當中,討論了許多建築的理論,其中或許有些是屬於比較純哲學性的理論,但對於整個思考邏輯還是相當有幫助的,不過其中有些理論並不是那麼容易理解,而最讓我感到迷惑的就是現象學了,對於現象學是如何能反映到建築上就更值得討論了,所以我將這次的報告分成三個部分來討論,第一個是我對現象學的理解與討論,第二個部分是現象學與建築的關係,而最後一個部分是我對這學期建築設計理論的心得與建議,也許其中有些想法並不正確或並不是原作者的本意,只不過是我個人的想法與闡述罷了。

 

我對現象學的理解與討論

由於現象學所討論的議題牽涉範圍相當的廣,要一一討論是相當的困難的,所以我就我較有興趣的地方加以討論。

在胡塞爾(Edmund Husserl)的現象學理論中提到一項重要的想法,就是他認為在我們現在所生存的現實社會中所看到的事物的面貌並不是它的本質,因為它已經被許多的因素所蒙蔽了,因此他認為必須在所有決定事物的方法之前先找到一種方法,已藉其洞察屬於先驗純粹意識的自然領域,也就是說必須利用觀察(他們稱之為直觀)來找尋到事物的本質,換句話說,它必須完全徹底的屏除預設,因此他有說到:「我們必須千辛萬苦地將眼光從我們時時意識到的自然事物中移開,因為這些自然材料經常和我們企圖追尋的新材料一起出現,而且似乎是盤根錯節的交纏在一起。」而康德(Kant)也認為現象是可以經驗的客體,亦即在時間或空間中所呈現的一切,我們對於事物的理解不可能是事物的本身,而是事物在我們感官上的呈現,亦即現象。所以他將現實的世界區分為當下的世界(直接的感官經驗)與存有的世界(理性的直觀超驗)。因此他在《純粹理性批判》中提到:「經驗無疑是我們知性的第一個產物,但他不是一種簡單的事實,而是兩種相反的要素----質料與形式的合成物。質料的要素是在我們的感知中被給予的,而形式的要素則體現為我們的科學概念。這些概念,這些純粹知性的概念給予各種現象以綜合統一。我們所說的對象的統一,無非就是在綜合我們表象的雜多時我們意識的形式統一。只有當我們對直觀的雜多進行了綜合統一,這時而且只有在這時我們才說我們認知了一對象。」因此,對康德來說,人類知識的全部客觀性問題是與科學的事實不可分割的連結在一起,它的先驗感知論與純數學的問題相關,而他的先驗分析則試圖解釋精確的自然科學的事實。所以不管是胡塞爾還是康德,雖然他們的主張不儘相同,但它們都認為在現實的生活中或是任何的事物都存在其自己的本質,但這些本質並不是光靠我們肉眼或我們現有的知識而能洞見的,因此我認為,現象學就是來討論如何能夠超越物體外在顯現的一切,而回到事物本身。

然而我認為現象學最大的困難與矛盾就是在於回到事物本身這個地方,它們所謂的回到事物本身有一種叫做現象學還原的方法,在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的現象學理論中提到,所謂現象學還原的結果就是,不以現有知識作為一切理論思想的出發點,而是抓住一切本源的存在(Being)。但我最感到不解的是由於我們人從小就受教育,它教會我們思考,它教會我們寫字,他教會我們說話,甚至他教會我們如何去看待這個世界,因此當我們去看一個物體的時候,要我們屏除一切我們所具有的知識與經驗,這時我們要拿什麼作為我們觀察的依據,我們要拿什麼去直觀那所謂物體的本質,我們要用什們來分析,思考我們所觀察到的一切並做出正確的判斷,記得當時在上課的時候老師舉了一個例子:有一個老外在吃壽司, 當他看到綠色芥末的時候,由於這個老外從來沒有吃過壽司,因此他只是單純的從芥末的外觀去看,覺得很好吃,所以一次加了很多,但吃了進去之後才發現原來芥末是很辣的,在當時老師是認為這個老外當時是一種直接的感官經驗,並不是經由理性的直觀超驗,但我是認為只要我們是人,就沒有辦法把這兩種感覺區分開來,就以這個老外來說,我認為當他看到了芥末而決定要不要吃他的時候,事實上他就已經經過了理性的思考,並且根據過去的經驗來輔助決定像芥末這樣外形的東西是否可以食用,可以食用多少,只不過他做的決定是錯誤的,因此,我認為只要我們是人,要將理性與知識排除在外是相當困難甚至是不可的。所以胡塞爾說作為現象學家,並不表示我們不再將自己視為自然人,也不會在談吐間將自己庰絕在自然之外;但是就方法的這部分著眼,為了獲得現象學這個新領域的調查報告,我們得將現象學還原法的標準施行在自己身上,我認為這根本是自相矛盾的。而且他們又認為在本質領域中的研究自由必定要想像的協力共作,也就是說,他們認為運用想像是相當重要的,但在此之前,應當在普遍的直觀中通過觀察來豐富自己的想像資源,明白的說,「虛構」(Fiktion)構成現象學的生命元素,同時也構成所有本質科學的生命元素,虛構是永恆真理的知識之泉。但我認為就算是虛構也跳脫不出知識的範圍

 

現象學與建築的關係

現象學落實到建築上時,主要是針對空間來做討論,在諾伯.舒茲(Christian Norberg-Schulz)的思想裡,他認為空間實際上與實體是不可分割的,所以他一方面抨擊空間加時間的看法,另一方面,堅決反對把建築空間是作抽象數學空間的方法,因為數學是把空間抽象化,而現象則是把空間具體化,兩者所呈現的是一種對立的關係,而存在空間的基本立足點就是具體性,就如同海德格的想法一樣,他認為:「空間是從地點,(位置,location)而不是空無本身獲得存在的,空間與人,當我們說起人與空間,聽起來似乎人是一方,而空間是另一方,但空間並不是與人相對立的東西,它既不是一種外來實體,也不是一種內在體驗,人的存在具有空間性,也就是說當你說人的時候,事實上已經說明了空間,因此不管是諾伯.舒茲在場所精神中所提到的種種觀念,:方向感,認同感等,還是海德格定居的觀念,都是強調人的重要性,甚至海德格還提到天地人神四為一體的觀念,所以他們都認為,空間有其本質存在,而這個本質也就是空間的精神,而構成這精神的主要元素就是人,就是人的活動使空間成為一具有意義的場所,所以我認為現象學應用在建築時,已經將其精神作了些微的修改,不再將人的一切屏除在現象之外,而事實上我認為也唯有如此現象學才可以應用在建築上。

事實上對於現象學的若干想法還並不是很認同,但我認為他作為純思想上的探討還是相當具有價值的,尤其是在現在這個物質主義充斥的社會上,許多人都被一些錯誤的價值觀所蒙蔽了,似乎迷失了本性,如果能像現象學那樣,明心見性,也許這個社會會變得更好也說不定。

 

心得與建議

我認為這堂課在本系裡面甚至是在一般大學裡面都可以說是相當難得的,因為它能半強迫式的逼你去看書,半強迫式的逼你去思考,然後再利用上課的方式來討論,但我認為台灣的學生畢竟是比較傳統的,以我個人來說,就算我有意見,我也會留著等老師叫到我時才發表我的想法,並不是害怕,只不過是保守罷了,而且據我所知像我這樣的人占絕大多數,因此我認為這堂課可以用Team Work的方式兩人一組,每一個禮拜的第一堂課由每組發表三至五分鐘的意見,另外兩堂課再用現在的方式自由的方式來討論,這樣一來一方面可以經由兩人的討論激發出一些不一樣的想法,另一方面也不會有偷懶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