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建築設計系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建築設計理論期末報告

Theory of Architecture Design

 

 

施植明老師

二建三

李明緯

A8713032

1999/06/27


目錄Category

 

壹 內容摘要

貳 省思

參 課後感

肆 閱讀資料


壹、內容摘要

 

在法國新文化中,是以一種更激烈、更曖昧性的回顧海德格的形而上學,轉而對西方的思想結構為一個全面的牢籠作出攻擊的反應,解構的取向並不是只在於為了要一次次的拆散這個結構,相對的也在提出對它的基礎、前提、籌碼、甚至對於它本身的質疑。

建築與思想的關係受到了質疑,是否有統合的可能,在這裡並不是將建築孤立於思想之外的技術討論,因而可能適合的將思想以具體化的方式表現出來,以建構出思想的體現,假如我們是以正視建築作為隱喻的一面,似乎好像有可能的必然性,在體現思想上與如何重新引入非隱喻性的思考中?這很可能沒有辦法體現思想,反而導致成依然如我的情形,就好似一座迷宮。建築模型應用於哲學傳統中作為思考的隱喻,而這個思考必然不會是建築的。以迪卡兒的思想中找尋到建立一個市鎮的隱喻,而在事實上這個隱喻的基礎被當作為支持著營造物建築基型的建構,建築基型被界定是為一種體系的藝術,因此也是一種合乎完整知識體系之理性組織的藝術,此時可見,在語言的修辭中對建築的參考是有用途的,是意謂著語言本身中並不存在任何的建築性。

海德格所謂的oods,指的是道(way),而不是方法(methodos),在某些時候是無法將道化約在方法的定義中,道它指示出思想的無限性:思考永遠是一種道的呈現,如果思考不能提高到道之上,又假如思想的語言與語言體系不能被瞭解為論道的後設語言,也就是說,語言也是道呈現的一種,也就因此找到可居性與建築間特定的指意。

解構的過程中,是想要將自己脫離出哲學史所提出的「物理/技藝/神與人/哲學/建築」的對立關係,解構的分析及質疑就好像是不言而喻的自然的概念組,它們好像從為在某個精確點中被制度化,而變成沒有歷史的概念組,把它們當成理所當然的會限制住了思考。

解構在建築上是以喬依斯的Dedalus迷宮及巴別塔(Babel Tower)為佐證,說明解構像是一個逃離不了的迷宮,像是一個無止盡的迴圈,走不出來也走不進去(本身就置身在迷宮之中),而巴別塔(Babel Tower)建築,表徵的意義是在於以一個世界共有的語言大打破這個世界所存在不同的可能性及打跨世界政治、語言支配的失敗與限制,,這也就是在說,建築的建構將會永遠是一座迷宮,問題不在於必須為一個看法而放棄另一看法,這樣它就是唯一與絕對的,而去觀察許多的可能性,建築之所以存在也就是因為世界上有各種不同的語言,才會有各樣建築文化的產生。

 


貳、省思

 

解構這個新詞,近年來,在建築的相關議題上,已衍然成為一個建築相關的專業者們,熱烈的討論議題,在對建築的思考中都會提到解構的概念,所謂解構,就是在既有的、已知的原則之下,透過某種解析的方式,將原則作一反轉,並重新的架構出屬於特有的、唯一的組織系統,轉變成為另一種新義,它,解構這詞彙的出現開始是在寫作上,解構原本是一種思考的方法,在多樣性的思考中,解構是以拆散、組合、質疑思考的模式,在結構及本身的應用上,來探討思想與實際的關係,彼此之間是否真的能夠相互的切合,思考的方式從結構的拆散過程中,獲得到與對自己本身所質疑立基礎的所在,這是個無窮止盡的旅程,沒有起點亦沒有終點,我們在旅途中的無限迴圈當中走不出來,這是解構所提到的論點,一件事或一個物應該是無窮盡的,不應該被種種的條件因素下所限定住其發展的可能性,而變成為一個既定的原則,這是不可能的,世界在變,所有的事與物也跟著在改變,而在既有事物存在的實情之下,那也只是事物在時間上的出現前後而已罷了,它本身並不會有其起點與終點的,那是無止盡的在尋找,像是一個無底洞。

解構這個新詞彙在近些年來對建築的影響、刮起一陣令人迷失的旋風,許多人陷入其中,他們只是將建築在造型上及空間變化的處理上,以一種似是而非的模式,替他們所建的建築物作一個令人所滿意的解釋,在過去,談論到理論的核心時,此時建築就扮演一個相當盡自己所能的,當好一位所被剖析及觀察的病人,時而有之,有許多的理論論述及建築時,將建築為它們提供一個譬喻的小故事,在解構的思考中,建築也是被當成為一種討論的課題,無論適當與否,它總是一種對解構與建築本身之間的溝通,搭起一座無盡的橋樑,解構是思想理論與實際操作的拔河戰,如何在其中維持平衡點,這是在解構的過程中,所必須要注意到的,而或許沒有人能真正的能理解解構,但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對解構的另一種的思考,從解構中找尋自己,反向思考常常在已有的模式下,成為另一種對事物評判、論斷的觀察方式。

在今日許多人並不清楚或知道解構的涵意,只是注意到在建築物的奇特怪異的外形上,在專業者以自己所認知的解構,是無意的或者是有意的,將其另取新意或是截取之中的一個概念,加以有所欣賞或是批評,那些並不是絕對性的重要,而是我們應該認知解構的無窮性,我所知道的、所看到的解構,所帶給人的第一感覺,只是從物的外現的表面上,一種視覺上的震撼而已,並沒其他的心意、象徵或實際的功能,因此,也就此打住了對解構本身的瞭解,似是而非的認知,常常為自己所建築的形體作為解套的法子,解構對建築的影響是在於,它也可能是在許多的操作模式中的一種操作的過程而已,而在建築上應用的可能性,是被解釋為一種新知識及在技術上的突破,搭配許多的可能性創造出無限的可能性。

套一句你我熟知的廣告詞-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應該是今日解構在建築上應用的寫照吧!


參、課後感

 

在選擇這門課程之前,我們比較常接觸的都是建築的專業課程,這已經讓我們的思考變得磨鈍及直式化了,所以,剛開始對這門課程的感覺是有別於其他的學習,是思考的學習,我給予我自己的期許是,增加自己的思考能力,透過不一樣的思考方式,來觀察事情的多面性,從思考當中,我想我們並不一定要瞭解他們的想像國度,而是可以以我們所已有的知識及對語言中所傳達訊息的觀察,來對其作回應這個動作,這是個無語言形式的互動過程 ,在幾次的上課中,我常常陷入在字裡行間語意的迷思之中,對我來說是有點難以理解的,但是,無論是否真的可以完全的瞭解,我在課堂上仍認真的透過思考想要瞭解內容,嘗試去理解它,並且經由老師所提出的舉例,與書上的文字遊戲中,相比較之下更能夠清楚的知道這句話的涵意,我想這是我所學到的思考方式之一~舉個生活中的例子來為文字語言組合的意思作解釋,在老師所表達出的意思中,我在反覆的思考過後,覺得都似有道理,因為就是有例子的輔助,使意思能夠更完整的、清晰的呈現,此外在學習的過程中,常常會無知覺的將許多的想法加諸在議題上,使我自己更模糊了議題的所要討論的重點,或者是對議題的不瞭解,使思考的過程中,增添了幾許困難,但是,在學習的過程中,漸漸的更可以瞭解到必須針對主要的議題作文章,也可以透過其他的方向禪述作回答,這是多向性的,在閱讀過程中的樂趣並不只是它透過文字或是聲音的形式,所帶給你傳達給你的訊息,而是我們應該有所回應,使閱讀成為一種溝通的方式,並不一定要瞭解他們所要說的,而是我們可以從其中獲得我們所解讀到的訊息轉成為我們自己所可以使用的語言或者是以某種形式作出對映,並且組織成一系統,使之變成自己所可應用的語言元素,在以後的思考邏輯上更加的清晰。在上過課之後,我時常會在想事物的存在是真的存在嗎?眼前所看的,只是它所可以能俱以形態的形式呈現在你的感官上所能讀取的,我們所應該瞭解的是在它背後的本質,常常是在支持著這個事物的存在的理由,這是在課程學習之後,自己所獲得到的,在這課程結束之後,我想仍有許多我仍舊沒達到我給予我自己所預定的目標,雖然,並不是能夠完全的瞭解許多的課題,但是,我想之中的思考過程是有趣的,所以這門課帶給我的影響是正面的。

 

肆、閱讀資料:

 

Derrida﹐ Jacques(1986/1989)超越安居欲望的建築﹐陳志梧譯﹐逢甲建築﹐26﹐1989﹐pp.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