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設計理論期末報告

 

指導教授:施植明

學生:王巧薇

 

解構由來

 

解構(也譯消解)是後結構主義的一種觀點,這個詞與哲學家德希達(Jacques Derrida1930年生)的名字是聯繫在一起的。德希達從1967年起發表了幾本文集<言語和現象>、<書寫語言學>、<寫作與差異>等,奠定了解構哲學的方向。他主張徹底解構西方形而上學的整個存在-神學的言語中心主義:傳統,用書寫語言學取代哲學言語學。形而上學把語言和歷史放在同一個現在的關係中,主體有走向實在的直接通道,這種情況和認為上帝把自己顯現在其創造物中的神學概念相同。

 

解構建築的觀點

 

德希達認為以寫作為例倒已不足以表述他的觀點故將研究範圍擴大到建築學。他認為推動解構主義的最有效方式莫過於通過藝術和建築。解構主義建築強調理性和隨機性的對立統一。解構主義持共時性觀點認為設計可以不對歷史關連蹤跡做出反應。解構主義觀念認為,瘋狂和機會也是肯定性因素。德希達表白解構主義並非簡單的顛倒立面,不是簡單的拆開,也不是理智的另一面。它同時保留了混亂和機會。這種方法是對建築實現中古典模式限制的衝破和擴張,使建築從外在價值中掙脫出來。在德希達的著作中,對建築和對文學的思考是平行和溝通的。解構主義是方法不是哲學。

 

解構建築的特點

 1.作為一種哲學,解構主義是要搖撼西方人文思想傳統中的分級制度。作為一種方法,解構主義是構成主義在當代條件下的繼續。

  2.解構主義認為,可以不對環境關聯作出反應。

  3.重視推理和隨機的對立統一,強調機會或瘋狂也是肯定性的表現因素;(4)對現有規則約定顛倒和反轉,主張間離、片斷、解散、分離、缺少、不完整、無中心,具體手法有層次、點陣、網格互旋、構成、衍生、增減等等。解購主義在表述上並不完全,其作品林林總總也只是表達了一種意念和傾向。解溝主義在哲學上是嚴肅的,但在建築上並不嚴格。解構主義所挑戰的西方人文傳統是與科學理性一起產生發展了幾百年。二十世紀來的許多事實,如本世紀初哥本哈根舉派提出的測不準定理直至近世的許多超心理學、特異功能現象等等,都直接間接地搖擺著科學主義和科學理性。面對種種新的尺度,新的現象和新的挑戰,人類需要更高的思維框架來統一、反思、處理當今世界,正如幾百年前科學文明站到宗教文路上一層一樣。這便是後科學觀念的悄悄崛起,它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對客觀性及其條件的反思;對世界圖景的認識,如羅馬俱樂部,熵與耗散結構理論。在文化上,東方逐漸走向建構,而西方逐漸走向解構。由理性走向非理性,由一元走向多元,由統一走向分離。解構主義思潮與整個西方文化的狀況是合拍的,它或許會成為世紀之交西方建築的一種主要方法和手段。
 

解構

 

德希達指出:「解構並不是要建築師去拆卸建好的東西,而是針對建造的技術本身與建築隱喻的權威性做進一步地調查,以便建構自己的建築修辭,因此解構並不像其表面的字義,也不是建造技術的相反程序。」解構應用在建築上,應該是一種建築的思想,建築應該不只提供住所、庇護所,解構不只是建築師的活動,也是觀看建築以及在建築空間內活動的人,以各種不同方式體驗空間的行為。

 

每一種文化都有一種不同的與建築事件的關係。瞭解這點就賦予一個任務,縱然它不是被保存在其可見形式中。場所是渴望可認識自身之處,是渴望生存之道。由不同的文化地方產生不同的建築,每個地方有它代表的特色。我想解構亦是解脫束縛,讓建築不只是建築,它是有更多的可能,在思考過程中不斷移動,設計是沒有終點的我想,建築物蓋出來不過是得到暫時性的解答罷了。

 

 

 

 

 

 

楊大春著 解構理論,揚智出版社《文化手邊冊9

薛求理(1990"解構建築---一種潮流和方法",建築師,199007pp.73-83

施植明(1993"解構建築:建築理論的困境",華梵學報,Vol.1No1pp.73-80

Derrida,Jacques (1986/1989)"超越安居慾望的建築"陳志梧譯,逢甲建築,261989pp.9-14

成大建研所歷史與理論組 建築理論與批評專題討論課程翻譯報告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