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é de Refuge de l'Armée du Salut 

設計時間:1929
完成時間:1933
建造地點:巴黎 (Quai'd Austerlitz 75013 Paris)

設計理念

       在救助者團體中”Le Corbusier”再經過同意之後其社會主義的概念終被接受,Le Corbusier在此見到如同軍隊般極權式統治的管理組織是被需要的,自army的概念中,去拯救蹣跚的教育體制,進而再基礎中尋求真實存在的和諧及對建築的信賴,從此發現如何生活(how to live)。

柯布對於群落般的軍隊公有結構充滿遠景,在cite de refuge 前的asile flottant 空橋上採用概念計畫中器皿的包容性,同時展現其個人獨特的建築語言。一個漂浮移動的養護院如同一座未來的平抵載貨船,在每一個寒冷的冬天夜裡庇護著窮苦人家的小孩流浪漢以及孤兒。

表現手法

柯布把船形外殼轉化為公有宿舍之社群,其中包含160個床位、餐廳、廚房及工作空間,把”水手”級”指揮者”之間的不同加以區分,因此為了配合土地上複雜的社群尺度,柯布發展出建築中拯救組織的社群主題(the social them of the salvation army)並將其設計成”船”的概念

在建築矮牆及入口意象當中,柯布經由堆疊、橋及小屋的排列控制喚回船體甲板上的精神概念。個人化小屋位於甲板的頂端和船首的重點,而巨大厚重的殼包覆起宿舍的四周,其厚實的滑動結構藉如同都市”海”中的背脊

“外殼”這部份柯布把villa的內部轉而向外,用於宿舍外部上並穿插著幾何學的交錯,另外柯布嘗試提供許多避難所環繞包圍的引導,居民在新型態的支配下藉由事件的敘說,進入一個”閥”的空間之中,同時以爬樓梯的過程穿越道路上的轉換。站在屁護所的遮蓬下,居民跨越前方的橋,進入圓桶狀的入口大廳穿越圓柱狀的前院,感受其獨特的環狀空間,接著是後方的辦公空間,其獨特的空間感受來自於”懺悔室”的概念轉化,身再其中的我們可以聆聽每個不同故事的開始與結束

           柯布在物理環境上更擴大其人的工程概念cite de refuge,以環境工程來控制物理環境上的改變,其中空氣呼吸的想法甚為特別,讓建築在持續的作用下保持氣溫在18度c並調節空氣中的溼度,此種做法如同一種”生命”系統的功能存在大樓裡,南邊的玻璃牆面,縱使產生了激烈的穿透性和空間激盪,柯布依然朔造出當時科技及其純淨審美觀的融合,而這玻璃牆面更以肌膚呼吸的活力控制著光和空氣

           入口意象中延續了對四週環境的控制其隱喻式的”機械和人類機能之對比” ,一種行動穿越的純淨神秘,暗示著機械美學中機能致上的表達,柯布稱此為”factory of good”

 

建築外觀與梯間

綜合評論

對柯布來說,船的社群基礎是在平衡個人自由和集體組織的生命,倘若單獨的個人小屋獨自存在於社群之外,就如同於工廠流暢的生產線上,獨立且無意義,因此一個有計畫性主見的物件,是一個完全不同尺寸於混亂的都市計畫結構,此建築正沉著的展現其內在秩序。未來集合之於集合的都市,柯布將導入一個昇高的空間結構供給地面主組織及幾何學結構的區別,從街上的視點望來,建築如同美術拼貼般的相互倚靠,其創造此建築就如同都市組織中的新象徵結構。

 

基本圖面

建築照片 

參考資料

Franker Russell,(1987),ARCHITECTURAL MONOGRAPHS 12,pp34,London,Dr Andreas Papadakis

蔡毓芬譯,(1999),現代建築史:

http://www.tu-harburg.de/b/kuehn/lec3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