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ttfried Bohm(奧芬巴赫﹙Offenbach/1920)

一 建築師介紹

 

  1. 生平簡介:

  2.  

1920年 出生於德國法蘭克福附近的一個小城鎮,奧芬巴赫﹙Offenbach﹚。父親Dominikus Bohm是當時德國設計哥德式教堂最出名的建築師,人們熟知的是他的表現性建築型態與構造方式的創新。

1938~1942年 在德國陸軍服役。

1942~1946年 在慕尼黑技術學院就讀建築系,其間受過Adolf Abel、Hans Dollgast、Robert、Vorhoelzer等教授的指導。

1947年 轉至慕尼黑雕塑藝術學院就讀,在Joseph Henselmann的指導下學習雕刻。

1948年 與建築師Elisabeth Haggenmuller結婚,共生育四個兒子,分別為Stephan、Markus、Peter、Paul,其中三個是建築師。

1950年 在科隆為Rudolf Schwarz工作。

1950~1951年 與Paul Pott合夥創業。

1951年 在美國紐約和Cajetan Baumannu一起工作約六個月的時間,期間遇見Mies 和Gropius。

1953年 因為工作的關係前往巴西訪問。

1955年 八月六日他父親過世,Gottfried Bohm繼承了他父親的事業。

1963~1985年 在亞琛﹙Aachen﹚的Rheinish-westfalische技術學院之中,教導建築設計與都市計畫。

1968年 成為在柏林的勃蘭登堡的藝術工會會員。

1976年 成為德國都市發展協會的會員。

1986年 獲得Prizker建築大獎,受到德國人和世界的肯定。

1986~年 於科隆開業至今。

2. 建築成就

 

Gottfried Bohm是德國科隆的開業建築師,他作品的範圍從簡單到複雜,運用不同的建材來對應產生不同的結果,設計所表現出來的結果有時清巧含蓄,有時確雄偉外放,他被認為像是60年代包浩斯後期的表現派的人,他總是在當時建築物確立的既定規矩下,不斷尋找跨越的方法。他個人較喜歡思考創造”連接”的關係,包括建築與藝術之融合、新與舊之間的連續、理想世界和物質世界整合,單棟建築物與周邊環境融合,運用建築的材料、形式、和顏色做為手法來進行這些工作。他認為建築是人類的本質所在的地方,它的外觀應該要能反應出它內部的機能和內容,一個新的建築物要融入在周圍的自然環境之中,必須包括當地的建築環境和歷史記憶,不能去否定過去或加以修飾與現代之間的關係,只引用歷史卻忽略它背後所隱含的內涵,這是很可笑的趨勢,歷史的自然延續是應該被尊重的。

Bohm於戰後開始了他專業的都市重建工作,他的建築理念很多是延續著他父親的想法,他從小生長環境和社會背景,塑造出他多樣的建築性格,就像一個浪漫哥德式的建築師。過往的宗教藝術家與戰前的藝術發展,以及當時保守、浪漫、表現的多樣潮流都不斷促使他的改變。他結合了建築、工業和藝術三個方面的角度來進行設計,在他的觀念中,建築就是藝術。他的設計總是利用很清楚、正確的自我概念來表現出建築自身的模式、材料、結構、形式等,同時在大尺度與小細節上強調出建築的雕塑感。其建築總是展現出個人化、出眾、原創性和獨特的對應方式,因此他總是能成為帶領德國建築理念的主流思潮。

他的作品一共可分為四個階段:

  1. 早期﹙1940年代晚期~1950年代早期﹚:

這一時期為實驗性的階段,受到美國運動的影響,發展出大跨距的薄殼系統,應用於教堂的屋頂,為了因應當時財政與材料的匱乏,而尋求這種快速的解決方式,但是這種方式不久便放棄,可能是因為混凝土構造無法抵抗過多的張力。

  1. 中期﹙1950年代晚期﹚:

此時期呈現出密斯性格,清晰與簡單的線條;同時融合柯布圓錐體、立方體、金字塔等元素所隱含的機能差異。鉛筆般的圓塔、裝飾性的彩色玻璃添加在簡單的形式外表。Herz基督教堂代表此時期的作品風格,以高牆分離建物與街道的關係,塑造出內庭式的入口空間,並由迴廊引導至最重要的祭壇空間;平面是嚴謹的方形,並以支撐的柱列界定其範圍。祭壇部份為圓頂式的形式構造,迴廊外部則掛貼裝飾性的彩色玻璃,而特殊的機能,如鐘塔、浸洗空間、懺悔空間的圓塔元素,成為明顯的視覺焦點。

  1. 晚期﹙1960年代~1970年代﹚:

此時期為Bohm建築的高峰期,他獨特的藝術表現手法和個人對構造詮釋這兩者之間達到了融合,從1960年開始,他設計的建築物所表現出來的特徵的是大塊量體的空間和透明有力量的結構,這時期的作品有Pilgrimage Church、Bensberg town hall等。當時的社會對建築的要求已從50年代以簡單、整齊為訴求,轉變成現在高複合機能的建築,如同他父親的手法,他使用摺皺系統和貝殼式的屋頂外觀,然而不同於他父親的,這些結構已不再是簡單的等比數和單純的重複關係,取而代之的是將材料強度最大化後,所產生的高度不規則性和獨特性。

  1. 後期﹙1970年代~現在﹚:

不同於之前的時期,從1970年開始,隨著當時工業發展的趨勢,他所著重的是表現現代材料的特色和科技的發展、產品製作的方法,雕塑性的混凝土、鋼骨、玻璃等材料的組合,配合輕量金屬外包的骨架構造;材料的改變對應出不同的型式與細部的處理,這些特點取代過去十年他所追求的獨特性和不規則性。

1980年代仍延續這種風格,Zulin辦公大樓以預鑄標準化的骨架構造,立面外掛預鑄板,中間以玻璃體連結兩翼的辦公空間,主要的動線、電梯、樓梯、植栽噴泉、餐廳容納於此玻璃體內,意圖創造出活絡、輕鬆的工作場所。Bohm企圖以標準形式、強化玻璃、預鑄板、輕量的金屬外皮,創造戲劇性與個性化的建築,時至今日這些新的建築語言仍有開發的可能性。

 

3. 重要作品

 

S.t Columba﹙Saint/1949﹚。

S.t The Herz Jesu Church﹙Schildgen/1958﹚。

Housing for the Elderly﹙Garath/1962﹚。

Pilgrimage Church﹙Neviges/1962~1968﹚。

Town Hall﹙Bensberg /1962~1969﹚。

Childrens Villiagw﹙Bensberg /1963~1964﹚。

Resurrection Church﹙Melaten/1963~1970﹚

Saint Ludwing Church﹙Saarlouis/1965﹚。

 

  1. 參考資料

 

  1. Wolfgang Pehnt﹙1999﹚”Gottfried Bohm”,Birkhauser Verlag,pp7~44。
  2. 思維研究室網站:http://think.ad.ntust.edu.tw/

 

二  建築作品分析:

 

  1. Pilgrimage ChurchNeviges/1962~1968

 

基本資料

作品名稱:朝聖教堂Pilgrimage Church

建築師:Gottfried Bohm

建造地點:Neviges

建造時間:1962~1968年

基地環境:位於兩個舊城鎮之中的山丘下的小鄉村之中。

設計需求:須能容納7000人的教堂。

表現手法:

在入口到建築主體的外部空間處理上,Bohm利用不規則的階梯,引導朝聖者緩慢的一步步攀登上由樹所圍塑出不同高層的方形廣場。在廣場的左方,是一連串安排錯綜複雜的招待所空間,各招待所之間的間隔是利用半圓體來對應戶外廣場,並使用圓形的橋墩將其高至貳樓,讓壹樓成為一個開放的廊道空間,與外部廣場產生更密切的關係。

走進教堂內部,主要集會空間和附屬禮拜堂﹙壁龕﹚加上自由佇立的柱子和凹凸的牆面所產生的形式,配合混凝土材料的可塑性,澆置而成不規則摺疊的屋頂,塑造成一種彷彿置身在洞窟內部的感覺。另外在照明方面,僅利用祭壇頂端的些許小天窗來採光,利用空間的封閉感來塑造這個空間在當時不安定的年代之中,是唯一受到神的保護和避祐的,讓人在此地可以得到心靈上的寧靜。

在鋪面計畫方面,室內外採用相同手法,使不同空間產生連續性。Bohm將紅磚鋪成扇形,搭配道路周邊的燈光照明,在黃昏時就好像一朵朵的花盛開於地面之上,這樣的感覺就好像置身於畫廊的外部開放空間一般的美麗。

綜合評論:

這個作品是Gottfried Bohm顛峰時期所設計的,他應用純粹的量體、外型和燈光的調節將巨大的混凝土構造精緻化,提供建築學更多方向的思考。不過這個教堂在計畫和建造的這段期間之中,朝聖的風潮已枯竭了,Pilgrimage Church如同其他時代的記憶一樣,過份的在小城鎮中製程了大量的需求,攪亂了整個城鎮原有的秩序。

參考資料

  1. Wolfgang Pehnt﹙1999﹚”Gottfried Boehm”,Birkhauser Verlag,pp7~44。

 

2. Zublin Office BuildingStuttgart/1981~1985

 

  • 基本資料

    作品名稱:Zublin Office Building

    建築師:Gottfried Bohm

    建造地點:Stuttgart

    建造時間:1981~1985年

    基地環境:基地位在兩城市之間的未發展地區。

    表現手法

    Bohm利用有頂蓋的大型開放空間,引導都市與都市間的連通,並希望在建築內部塑造出一個小城市,使空間的串聯達到連續,由於這個原因,他將兩個辦公室的量體,平行且對稱的置於中軸線上,並利用一個大尺度的玻璃盒將兩空間連結起來,這個連結不是像拉鍊一般將兩側緊緊的密合,而是一個提供展覽、表演、戶外休憩的半開放性質的大廳,來做一個軟性的連結,並利用各層廊道、樓梯、樓地板的層級感,來提昇大廳中劇場的活潑性。

    這兩個平行的量體,長大約一百公尺,高約七至八樓,利用走廊來連結各辦公單元,這個走廊可透過從南到北等距架設的廊道連接至大規模的樓梯間,直接抵達中央大廳,整個空間感是十分開放的。

    Zublin Office Building是一棟鋼筋混凝土建築物,立面外觀及結構構造都是採用預鑄的方式來建造,Bohm在六零年代時, 利用他在建築雕刻方面的技巧,將一些平板鋼、百葉窗等附加材料,應用於混凝土上,此舉將混凝土材料提昇到一個崇高的地位。

    綜合評論

    Gottfried Bohm所專長的就屬都市設計,他認為都市中最重要的是開放空間、半開放空間和個人空間之間的連繫,其他如都市的影響範圍、都市節點等問題的分析檢討,都是在都市中設計所要考慮到的,對他來說,都市和建築是密不可分的,任何新的建築物在建築時一定要融合當地的環境和文化背景,充分表現當地的風格,才不會與整個都市格格不入。

    參考資料

    1. Wolfgang Pehnt﹙1999﹚”Gottfried bohm”,Birkhauser Verlag,pp74~79,1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