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下健三,Tange Kenzo

一、生平簡介

    丹下健三(Tange Kenzo)在191394日出生於四國島上的一個小鎮上,他1935的時候進入東京大學建築系就讀,畢業之後便開始從事實務工作,1942年時又回到東京大學繼續深造,之後便受聘為東京大學建築系教授。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丹下致力於計劃的工作,曾經參加過三次重要的競圖,三次都有獲獎,但因為戰爭的關係,丹下獲得獎項的計劃始終都未實行,在大戰之後的1949年,丹下又再度參加了廣島和平中心的競圖而獲得首獎,這次的計劃終於付諸實現,也成為丹下建築生涯的第一件作品,從此開始丹下便組織了他個人的事務所。

    自1953年起,丹下便經常旅行歐美,做巡迴演講及觀察新建築,希望藉此獲得更多的創意,除了將視野拓展至國際之外,丹下本身對現代建築國際會議(CIAM)最後的階段也有其深厚的影響,雖然現在會議已經瓦解,但是丹下仍然堅持以其現代建築國際會議(CIAM)的理念持續創造以及和國際間的建築師持續的討論現代建築國際會議(CIAM)。

    丹下在1961年時創立了一個名叫「都市學家和建築師群」(The Urbanists and Architects Team 簡稱URTEC)的機構作為他多項活動的基礎,他的事務所是一個企業組織,這樣的想法其實源自於當初Walter Gropius在創立包浩斯學校的理念,目的就是著重在於教書的建築師和開業建築師之間的合作及交流,在此之後,丹下更進一步發揮了他這樣的構想,實踐他理論與實際合而為一的想法,他本身非常注重團隊的合作,丹下並不標榜個人主義,在他的事務所裡,團隊工作永遠保持在最新、最合時代的合作表現,像日本現在非常有名的建築師,例如黑川紀章、磯崎新、楨文彥等都有在丹下的事務所內擔任過助理的職務,URTEC組織的目的不在於培養特殊人才,相反的,每一個人都有相等的機會參與每一個被指定的計劃,貢獻個人的研究、設計、技術以及都市計劃的構想,進而學習團隊合作的精神。

        URTEC的基本任務就像它的名字---都市體系,依據這樣的出發點,丹下所有的工作重點都集中在「人」的身上,雖然建築和都市體系是丹下最關心的,但是他並沒有忽視兩者間相互的關係以及與藝術的結合,丹下曾經表示今日時代主要的危機,因為科學與技術已經深深的滲入我們的生活,只有像他那樣做,才能使藝術有了新的結合,新的統一,而建築不僅僅是藝術的表現,同時建築也使在反映社會結構,因此,丹下不停的致力於克服傳統的脆弱,試圖創造新的空間和造型,目的在更符合人類及社會結構。

    在1950年到1970年是丹下作品的「顛峰時代」,尤其在最後幾年中,丹下的作品更遍及科威特、台灣、美國等等,這二十幾年內丹下的作品成為近代建築發展很重要的一環,而丹下最大的成就就是他以一個建築師的身分,用藝術想像作為背景,進而發展新的都市計劃觀念,以空間作為人類交往領域的開始,丹下將所有計劃家對全球時間與空間設計做有意義的綜合。

二、建築成就

˙1954195519581965各年的日本建築協會獎

˙1958年獲得夏威夷的泛太平洋獎

˙1959年獲得法國建築雜誌獎,及紐約州之水牛城大學的榮譽博士

˙1962年獲得德國司圖加特技術學院榮譽學位

˙1964年獲得義大利米蘭工學院之學位

˙1965年獲得英國皇家建築師協會得金牌獎

˙1966年獲得美國建築師學會的金牌獎

˙1967年因Skoplje計劃使他成為Skoplje的榮譽市民

三、重要作品

1949-1955  Hiroshima Peace CenterJapan

1951-1952  Children’s LibraryHiroshimaJapan

1952-1953Ehime Convernment Offices

1953             Tange Kenzo’s HouseTokyoJapan

1953-1954  Toshoinsatsu Printing PlantNumazu Japan

                          Tsuda College LibaryTokyoJapan

1955-1956  Kurayoshi City HallJapan

1955-1957  Shizuoka ConventionJapan

                          Snmi Memorial HallJapan

1955-1958  Prefectural OfficeKagawaJapan

1957-1958  Imbari City HallEhimeJapan

1958-1960  Kurashiki City HallOkayamaJapan

1959-1964  Rikkyo LibraryJapan

1959-1964  Ichinomiya Housing ProjectKagawa Japan

1960-1962  Nichinan Cultural CenterMiyazakiJapan

1960-1962  Tsnkiji Redevelopment Plan

1961-1964  National GymnasiumTokyoJapan

1961-1967  Yamanashi Communications CenterJapan

1965-1966  City CenterSkopjeYugoslavia

1965-1967  Pensu OfficesTokyoJapan

                          University of the Sacred HeartTaipei

1966-1967  Shizuoko Press and Broadcastin

1966-1970  Kuwait EmbassyTokyoJapan

1967-1970 Shizuoka and Shimizu Regional PlansShizuokaJapan

                          Olivetti Technical Center KanagawaJapan

1969             Central StationSkopjeYugoslavia

1970-1974  Minneapolis Arts ComplexMiunAmerican

1971             UniversityOranAlgeria

1972-1982   Aksaka Prince HotelTokyoJapan

1972-1974   Bulgarian Embassy and ChanceryTokyoJapan

1973           Sagetsu Art CenterMinato Ward

1973-1977  University of Tokyo HeadquartersTokyoJapan

1974             Abbasabad City CenterIran

                          Sacred GardenBuddha’s BirthplaceLumbiniNepal

                          Apartment TowersTeheranIran

1974-1977  Sogetsu Hall and Offices

1975年      Iranian EmbassyTokyoJapan

                          University Dormitory at ConstantineAlgeria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uismOranAlgeria

1976-1978  Hanae MoriTokyoJapan

1977             King’s PalaceJeddahSaudi Arabia

四、作品分析

·東京奧林匹克體育館

1.基本資料

  建築師:丹下健三

  建造地點:東京

  建造時間: 1964

  建築類型: 體育館

  基地環境: 位於東京市中心

2.設計需求

    此館是東京奧運會的設施之一,它包括了兩個各有15000人及4000人的體育館及一個接連兩者的建築物,大的體育館可供游泳比賽之外,尚可供柔道、溜冰等其他比賽使用,游泳池為九個水道,長五十公尺,水面上加蓋後可供其他活動使用,所以設計一塊板可以滑動將兩個游泳池蓋住,而另一個小型體育館的主要功用為供拳擊比賽,與大館之間地面及地下均有空間相聯系統。

3.表現手法

    大的體育館結構是由二個主鋼索懸掛在二個混凝土高塔上,而無數的鋼纜由懸拱上垂下而成為一種優雅的曲線,因此整個的立面造型給人極具力量的感覺,除了外觀之外,室內空間也是以這種形狀展現,再加上體育館結構使用輕質料,因而產生了一種向上升起的感覺。

    此體育館的屋頂是由兩根巨大的混凝土柱所支撐,屋頂由中央兩側下彎曲並連接兩根主要的支柱,屋頂的弧線造型不僅僅優美,同時形成抵抗風力最完美的造型,體育館可兼採天然光和自然光,人工光則沿屋脊裝置,正好和游泳池水道平行,不會對選手造成影響。

4.綜合評論

    兩體育館曲線的屋頂結構其基本的涵意 是要證明自1950年來許多國家實驗的薄膜或帳蓬式的懸吊屋頂可由一根或二根桅桿支撐,丹下將不僅將此種西方的構想引進日本,並且加以改良以適應日本國內的需求。

    這座奧林匹克體育館不僅是世界最大的懸吊屋頂結構,而且丹下所表現出的大膽技術也將其昇華到了一種優美的形式,同時也是此種結構最成熟的表現。

 

·赤阪王子飯店

1.基本資料

 建築師:丹下健三

 建造地點:東京

 建造時間:1983

 建築類型:旅館

2.設計需求:

1.讓從基地南側由高架快速公路開車來旅館的人們有一種驚訝極喜悅的感受。

2.旅館的造型能表達與附近的Akasaka Tokyo旅館和New Otani旅館多種活動的參與象徵,使三旅館的三角形之相關位置造成Akasaka區的中心象徵。

3.充分表現出在都市的特殊性質---從綠色岸邊到旅館之間有一條高速公路及一條長800公尺的壕溝,以此特殊環境條件造成一個有獨立設施而且目前Akasaka區尚未有的風格。

4.主要機能具有一千間客房,一個具有商業性的宴會廳,餐廳、商店、展覽場等公共空間。

3.表現手法

    立面上由帶狀的反射玻璃和鋁質三角拱腹所組合而成,整棟建築物則以斜切的兩翼作為張開臂膀歡迎顧客的象徵。

    丹下堅持旅館的公共設施應該具有一種明亮而清晰的風格,因此他在入口門廳的室內裝潢上佈滿了白色水晶石,塑造出好像水晶球般的公共空間,另一方面宴會廳的牆上則貼滿了鏡子,企圖創造一種視覺無線延伸的空間。

    樓客房做方格形的安排並與V形平面之主軸成45°的斜角,客房交錯式的牆面造成V形平面脊梁,此脊梁的作用有如主體的架構使建築物具有抗震能力,同時,也可防止剛性問題的發展,結構可維持在變形限度內,並具有彈性以增加安全性,而使此建築物有高度居住性與經濟性。

4.綜合評論

    丹下摒棄了他在造型上雕塑性的設計而以反射玻璃和曲折的外型來創造一種象徵高度技術的建築物,在這件作品中丹下嘗試移走混雜的裝飾性構件,而欲表達一種抽象且具有同性質的空間,它試圖創造一種反應當今社會發展的建築是成功的,因為在他的信念中,他認為這樣的形式最能服務當時的社會需求,所以它雖然被塑造成像是一棟辦公大樓一般,但仍然得到非常傑出的成就。

五、參考資料

1. Macmillan Encyclopedia of Architects,(1982),Adolf K. Placzekthe Free Press

2.Encyclopedia of Architecture DesignEngineering Construction,(1989),John Wiley Sons. Inc

3.譯者:黃正岡、穆樁松、涂明達、黃士國、徐麗瑩,70年代的丹下健三,尚林圖書股份有限公司,P.68-72

4.譯者:魏光莒,日本當代建築,詹氏書局,P.8-36、P.86-89、P.294-300

5.SD編集部,現代的建築家(丹下健三),鹿島出版社,P.159-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