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秀(Miho)博物館

 

日本,滋賀縣

 

1988-1993

 

 

 

 

 

 

 

 

 

 

 

 

 

 

 

       美秀美術館是日本人小山美秀子為藏品所建。貝聿銘的設計概念源於桃花源記”的描繪,這座棲息在茂密山間的地下兩層、地上一層的建築意在創造貝聿銘心目中“paradise on earth”。入口廣場、隧道、吊橋,等一系列空間序列,都與桃花源記中忽而幽暗、忽而開 朗的空間有所呼應。

 

 

 

 

 

 

 

 

 

 

 

 

 

 

 

 

 

 

google.JPG

32_13998.jpg

 

 

 

 

建築位於山區的一座山頂較為平坦處,臨峽穀。在設計時遇到相當大的限制,總面積為一萬七千平方米的部分,大約只允許兩千平方米左右的建築部分露出地面,所以美術館80%的部分在地下,作為輔助用房,用作展示功能的1700平米在地上。這種限制造成了建築棲息、謙卑的姿態,以至於在隧道出口人們僅能看見建築隱約的一角。

 

 

 

 

 

 

 

 

 

 

 

 

 

 

        Miho博物館以平和的姿態與周圍環境完美融合在一起,不僅止是建築本身風精美與細膩,而是一種如詩般的意境與神韻。

 

 

 

 

 

 

 

 

 

201106011712291.jpg

 

 

 

 

 

 

  

http://www.cngbn.com/bbs/attachments/dvbbs/200611411175978014.jpg美秀美术馆20.jpg

為了最大限度地保護自然坡面和樹木生長,人們修了專門的隧道,並搭建了一系列平臺,用以減少對周圍水土和植物的影響。在美術館的填土過程中,精心設計了一道防震牆,牆高20多公尺,將地下二層的建築與山體岩石隔開;地下層建好後覆土與草,經過覆蓋,幾年後山上的原始風貌已經恢復,自然景觀完好如初。

 

 

 

 

 

1.jpg

 

 

 

 

 

 

 

 

 

 

miho008_缩小大小.JPG

 

 

 

 

 

 

 

 

最先進入三角形的接待大廳,內有餐廳、售票處,這裡還看不到隱藏在山內的美術館空間因多次呈現明暗與虛實對比而漸入佳境。

迎賓樓的圓形廣場到彎曲狹長的櫻花小道是整體建築的第一個空間對比,起到鋪墊作用。

 

 

 

 

 

 

 

 

 

 

 

 

 

 

 

 

 

 

 

 

 

 

 

 

 

 

 

 

 

 

從接待區往美術館不行要先穿過隧道,

隧道口兩側栽有櫻樹,隱喻著“桃花”之意。

 

 

 

 

 

 

 

 

 

 

 

 

 

 

 

 

 

 

 

 

穿過隧道,未出隧道便可隱約望見博物館的建築物。

隧道盡端縮放有致的索橋為空間序列中的第一次高潮。纖細而優美的索線在洞口的端部呈放射狀的舒展開來經由橢圓形的鋼架後突然的收縮,在索線所獨具的力與美的張弛中,觀者的心理亦在瞬間隨之收放。而索網形成的虛擬空間構圖中心正是指向美術館。

 

 

 

 

 

 

 

 

 

 

 

 

 

 

 

 

 

 

 

 

 

 

百米長的索橋讓觀者沉浸在鳥語花香的自然懷抱,不知不覺完成了至館前廣場的前奏。

 

 

20.jpg 

 

 

 

 

 

 

 

 

 

       建築屋頂是回應當地傳統的造型,且全部用玻璃鑲成的屋頂,在光影交錯之下建築的主入口是獨特的月亮門。

穿過吊橋,在博物館建築物前又是一個圓形小廣場,在廣場中間與接待處前的廣場相似同樣有一個圓。

 

 

 

 

 

 

 

 

 

 

 

 

 

 

屋頂和頂窗
   
出於氣候上的需要,日本傳統建築的坡屋頂形成了日本特有的原景觀
   
美術館採用了日本傳統的神社和農舍的入母屋造(歇山式),將其進行抽象化設計。

 

 

 

  

 

 

 

 

 

 

 

 

 

 

 

 

平面和貝聿銘其他作品相較:

形式更加的自由更加舒展

 

 

 

 

 

 

 

 

 

 

 

 

 

 

 

進入正廳,屋頂幾何形的天窗,透明而光亮,溫暖的照在參觀者的身上,也使大廳充滿迷離的光影效果,幻境。大廳的正對面是一組巨大的玻璃落地門,視野開闊,將外面的藍天、白雲、遠山、青松盡收眼底。

 

 

 

http://www.cngbn.com/bbs/attachments/dvbbs/20061141116115947.jpg对景.jpg

 

 

 

 

 

 

 

 

 

 

景觀處理——借景

 

       與周圍環境的協調,遠景在感覺上拉近,達到借景的效果,透過正廳的玻璃可以看到紅松,是為將遠處隱約可見的山脈作為景框而種植的。

 

 

 

 

 

 

 

 

 

 

 

 

 

 

 

 

通過大面積可調整日照強度的天窗,引入自然光。 整個空間,是自然光的舞臺。

 

 

 

 

 

 

 

 

 

http://www.cngbn.com/bbs/attachments/dvbbs/200611411164095697.jpg2010092501162961063 

 

 

 

 

 

 

 

 

 

 

 

材質

     金屬作為屋頂的結構主體,以玻璃取代傳統屋頂上覆蓋的瓦片,使建築物有古樸的造型感,同時具有現代的空間感。 受限於木頭材質的性質,未能將預想中的木條作為屋頂的遮陽板,作為彌補將不鏽鋼管的遮陽板製作為具有木質感的特性。

 

 

 

 

 

http://www.cngbn.com/bbs/attachments/dvbbs/200611411175978014.jpg

 

 

 

 

 

 

 

 

 

 

 

 

貝氏一直十分注重細節的表現。

 

縱覽全館,以三角型為母題的構圖隨處可見,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三角型鋼結構屋頂和其上覆蓋的仿木紋鋁隔柵所形成的光影效果貝先生喜愛三角型母題是因為他認為三角型是最簡單而又最堅固的結構形式,通過並列和組合能形成很豐富的空間組合。

 

 

 

上一頁                                                                       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