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線扮演教堂空間象徵性元素初探

以柯比意的拉•杜瑞特修道院與廊香教堂為例

 

    指導:施植明教授

學生:韓蕙芳


一、前言

 

光線與教堂建築

在許多有關教堂建築的著作中都提到『光』,『光』在教堂建築中所扮演的角色,於不同時期中具有不同的象徵意義。從早期基督教教堂空間以封閉、黑暗強調基督的苦難與災禍,到了歌德時期的教堂空間傾向於光明開朗,以顯示神的國度再次降臨。

如何透過提供信徒聚會的實體場所展現出神的來臨並引領人們感受心靈體驗神聖的情境?舊約聖經中的描述:「起初神創造天地。地是空虛渾沌、淵面黑暗。﹍神說要有光,就有了光。神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按分開來了。」(聖經創世紀,第一章1-4節);新約聖經中更清楚的指出神就是光(新約聖經,約翰壹書一章05節),由此可推論,教堂建築的空間經驗似乎必須根據聖經與教義中的蛛絲馬跡探索出基督的旨意與對神國的想像,而『光』似乎就象徵著神的化身,將光線引入教堂建築中,可視為神榮耀地降臨,同時運用光線的處理獲致神聖化的空間氣氛。

 

廊香教堂及拉•杜瑞特修道院

隨著理性時代的來臨,宗教所強調外在的形象亦隨著時代思想的變遷而式微,現代的教堂建築擺脫古典語彙以及象徵性的雕刻與裝飾等外在形式的束縛,以無裝飾的量體堆疊、強調水平垂直向度、尺度與比例、乾淨簡約的形式風格,企圖以最純淨的方式將建築的情感直接傳遞至人心。

光線方面具有巧妙表現的廊香教堂以及提供多米尼加教派修道士們集禱的拉•杜瑞特修道院,是柯比意對教堂建築的深刻觀察下所設計的宗教建築。兩座教堂皆屬於法國的多米尼加教派。從教堂的形式看來,多米尼加教派對於神聖空間的認知不在於外表題材上的裝飾物,因此,不曾委託所謂的『教會專屬建築師』,反而大膽起用當代的『外界』建築師。在教派對當代藝術的支持之下,柯比意分別於1955年及1960年完成廊香教堂及拉•杜瑞特修道院,兩案均證明具有卓越見解的委託人與優秀的藝術家合作,才有創造傑出作品的可能。

脫離宗教建築樣式的模仿同時在教會有限的財務限制之下,柯比意在單純結構的教堂空間中,主要以光線塑造宗教的精神象徵同時扮演裝飾建築的角色,透過光的呈現,神聖空間中的宗教性意義藉由光線元素傳達宗教意涵。由於教堂的需求不同,為了朝聖群眾而設計的廊香教堂在光的表現性上較為強烈,拉•杜瑞特修道院的教堂空間主要是為了修道士們的沈思與祈禱而設,相對在光的表現上則顯得較為靜態。

 

二、議題探討

 從相關論述中歸納與教堂建築的光線有關的議題:以建築外部的角度探討【一】開口方位,【二】構造系統;以建築內部的角度探討:【三】空間配置,【四】視覺軸向性開口方位分別以四個面向的開口部為主要探討對象。由於禮拜儀式通常都在上午舉行,因此大多數的教堂軸向採東西向,對早晨的東向採光,向東開口有其特殊的對應方式。構造系統亦是影響採光形式的因素之一;承重系統與構造的組合方式將直接影響外部開口的尺度與形式。空間配置的探討是針對不同機能與使用空間,透過光線的處理呈現出不一樣的空間特質。視覺軸向性探討光線以何種形式成為主祭壇與信眾之間的聯繫並成為視覺焦點。

藉由四個與光線相關議題的分析,企圖呈現兩個教堂建築在光線處理上的共通原則與差異,並進一步歸納出以建築手法透露光線的宗教性意義。

 

 


 

 

 

 

 

 

 

 

 

 

 

 

 

 

 

 

 

 

 

 

 

 

 

 

 

 

 

 

 

 

 

 

 

 

 

 

 

 

 

 

 

 

 

 

 

 

 

 

 

 

 

 

 

 

 

 

 

 

 

 

 

 

 

 

 

 

 

 

 

 

 

   

 

建築外部:

1.       開口方位

1-1廊香教堂1950-1955)

1950-1955年間建造的廊香教堂位於丘陵高地上,基地對外聯繫道路順著東南向的坡地緩緩下降,由東向南的方向亦成為基地最開闊的視界。基地西側圍繞一大片樹林,北向面臨另一座小丘。教堂本身仍具有強烈的軸向性,主軸朝向東西兩端,南面設有主要入口。(1-1

東向立面是由約略彎曲傾斜的東面牆和南面牆向東延伸同時與有如船帆形狀的出挑屋頂銜接所圍塑出的區域,此區域做為戶外祭壇的主要面向。

牆面較為明顯的一處開口裡面放置聖母瑪麗亞的肖像,不論從室內或室外皆可看見。在戶外舉行儀式時,嵌入牆面的開口成為視覺的中心(1-2)。

東面牆與屋頂交界並未完全封閉,留下相當小的間隙。東面牆與南面牆的交界處形成條狀開窗,並以類似屏風的檔版阻擋部分光線進入室內,在晨曦中,此向東的開口成為室內的主要光線來源。(1-3

東向開口

牆面上零星的小開口

放置聖母瑪麗亞肖像開口

面牆與屋頂交界的間隙

半圓弧塔狀的小祭壇頂部條狀開口

東面牆與南面牆交界處的條狀開口

南向立面是教堂迎接朝聖者的主要立面。立面的組成是由向西傾斜屋頂控制的曲面牆加上強烈垂直向度的塔狀小祭壇,兩者的交界處形成教堂的主要入口。藉由曲面的方向性引導步行者走向主入口,並以垂直的塔狀小祭壇終止曲面的延伸。(1-4

傾斜彎曲的牆面上佈滿大小不一的開口,開口位置雖按一定的模距計畫分割而成,但似乎給予人非經新造就之印象1-5;牆面與屋頂之間留出幾公分的隙縫,曲面的屋頂由東向西下降止於主入口上方,主入口長寬各9m,雖有門扇但開口處並未完全封閉,光線由門扇兩側進入室內。1-6、1-7

南向開口

牆面上零星分佈的開口

牆面與屋頂交界的間隙

主入口及兩側縫隙

 

西向立面

垂直的西向牆面沒有設置開口,只有位於西北角隅的塔狀祭壇上方留設開口向西方向採光。封閉彎曲的西面牆上有一伸出的落水頭,因位於屋頂的最低點收集落下的雨水後洩於地面的水槽中。

西向開口

半圓弧塔狀的小祭壇頂部條狀開口

 

北向立面

兩座塔狀祭壇配置於西北角隅,交界處成為北面的次要入口;入口上方有兩段條狀開窗,並以類似屏風的檔版阻擋部分光線進入室內,形式與東向立面上的開口相似。牆面上有著不同樣式的開口,形式上類似南面牆上大小不一的開口方式。位於西南角隅的塔狀的小祭壇頂部亦朝北方向採光。1-8

北向開口

次要入口及上方的兩段條狀開窗

牆面上零星開口

半圓弧塔狀的小祭壇頂部條狀開口

 

1-2拉•杜瑞特修道院1956-1960)

修道院的基地位於傾斜的坡地上,東、南及西側有森林圍繞,西北方向具有開闊的視野。基地東側沿著山勢的道路是進入修道院的主要路徑。修道院中的教堂為長矩形量體,配置於修道院北側,其矩形的軸向朝東南-西北方向發展(1-9)。

 

東向立面

東向立面為封閉而垂直的牆面,接近南側的交界處有一條狀垂直開窗,開口處由一檔版引導偏向南方,光線由傾斜角度引入室內。(1-10

 南向立面

牆面低處有三個帶狀開口向內傾斜直接引入光線照射修道士的座席。聖體室附加於教堂南側,頂部有七個向南傾斜的菱形開口,光線由頂部漫射進入室內。進入教堂的主要入口亦是開設於南向牆面。(1-11、1-14

 西向立面

西向牆面完全封閉沒有開口,牆面垂直上升至頂部與屋頂交界處留有一長條縫的水平線狀開口。屋頂外部有一個向西的開口,此開口間接納入光線,使室內形成方形光柱,光線斜射在修道士們的頭頂上方。(1-11、1-12

 北向立面

相對於南側牆面三個開口,北側牆有四個帶狀開口,室內形成兩道光。曲面的小祭壇附於北側,頂部有三個筒狀採光,外覆有色遮罩,開口方向互異,主要仍採北向光線。(1-11、1-13

 

1-3 小結

1-15

 

 

 

 

 

 

 

兩座教堂在建築方位上的思考著重於各面向的採光角度與採光方式。尤其值得探討的是,禮拜儀式通常在上午舉行,東向的採光便顯得重要,兩座教堂的軸向皆採東西向,對於東面的光線有特殊的處理方式1-15。以廊香教堂的向東開口而言,主要以放置聖母瑪麗亞肖像的開口為牆面上重要的焦點,但是收納東方光線的開口是東南牆面交界處的垂直條狀開口。拉•杜瑞特修道院教堂的東面垂直條狀開口位於主入口側邊,有『明示』主要入口的用意;廊香教堂北向的次入口上方亦有同樣的條狀開口,似乎有著同樣的用意。

屋頂與牆面分離留下幾公分縫隙的採光手法兩案皆有,廊香教堂的縫隙由東向南延伸至入口處上方;拉•杜瑞特修道院教堂的縫隙則留設於西側修道士座席上方,由此觀之,縫隙開口的意義由設計者個人對空間的特殊感知在形式上的表現手法,無關於特定的採光方向。 

開口方位

東向

西向

南向

北向

採光方式

廊香教堂

垂直開口

屋頂縫隙

放置肖像開口

塔頂向東開口

塔頂向西開口

分散開口

屋頂縫隙

主入口

垂直開口

分散開口

塔頂向北開口

採側向光

拉•杜瑞特修道院

垂直開口

屋頂開口

屋頂縫隙

菱形頂部開口

 

圓形頂部開口

採側向光與頂光

 

 

 

 


 

 

 

 

 

 

 

 

 

 

 

 

 

 

 

 

 

 

 

 

 

 

 

 

 

 

 

 

 

 

 

 

2.構造系統

 

2-1廊香教堂

教堂從外觀上是由不規則的曲線構成,實際上其主要結構仍屬框架系統。東面、西面和北面牆以二次大戰時被炸毀的教堂所留下的石塊堆砌成,牆面上並無支撐,由曲面構成的牆面有穩定結構的功能。南面牆以鋼筋混凝土架構而成,壁體由補強鋼筋加鋼網附混凝土構成。南面牆以框架式作為穩定自身的結構,由於框架系統可以使系統可以使南面開設較多開口並塑造特殊形式。(2-1

屋頂為兩層相隔2.6m的混凝土膜形成殼狀,可防熱及防水。屋頂由東南端與東北端的支柱支撐,由東南向西北傾斜,止於北端。由於屋頂藉由支柱支撐垂直方向載重,牆面與屋頂可以分離,並製造出幾公分的間隙。(2-2

教堂將承重結構分為三個部分,相互交界之處自然可形成開口;南向的主入口、北向的次入口及東向的條狀開窗由此形成。

 

 2-2拉•杜瑞特修道院

教堂為混凝土構造,主體為一基本的框架結構。主要承重系統由剪力牆支撐,受到牆面具有結構作用的限制,各向牆面的開口亦同時受到侷限。南北兩側僅開設低矮的帶狀窗,其餘牆面則是封閉的。

教堂面積為43.75mX10.97m,天花板由西向東傾斜,西側較東側高1.52m。屋頂以T形梁短向橫跨於南北向剪力牆上。由於T形梁結構將力傳遞於南北兩側,使得屋頂與西向牆面可以留設一條帶狀的長條縫,使自然光得以進入。(2-3、2-4

北側的祈禱室亦由混凝土構成,曲線牆面本身作為承重結構,屋頂有筒狀採光及覆土植草皮。南側的聖器室的結構方式和祈禱室相同,採光亦從屋頂處開口。

 

2-3 小結

 

  構造系統的形式常取決於建築空間的屬性與量體配置。不可忽略的是,拉•杜瑞特修道院教堂的垂直量體形式必須與修道院的其他空間呈水平形式發展相互呼應,此構造系統與廊香教堂獨立發展的曲線形式相較之下,受到較多的限制。拉•杜瑞特修道院教堂在開口的形式上顯得較為節制,多處開口留設於水平與垂直構件的交界處,僅有在南北兩側的聖器室與祈禱室採用較為自由的構造形式,不同塑造不同形式的頂部採光。

廊香教堂的結構形式分為三大部分,每一部分皆是獨立的結構系統;由於不受結構的限制,每兩部分的交界處便是留設開口的最佳位置。南面牆的構築方式亦是為了配合柯比意的模距開口發展而成。

拉•杜瑞特修道院教堂的剪力強結構形式使空間呈現一種靜態的特質,相對於廊香教堂的多孔隙開口及動態的構造型態形成極大的對比。

 


 

 

 

 

 

 

 

 

 

 

 

 

 

 

 

 

 

 

 

 

 

 

 

 

 

 

 

 

 

 

 

 

建築內部:

 

3.空間配置

 3-1 廊香教堂

1269年之時廊香教堂所處的基地是朝聖途中一個重要的節點,雖然舊教堂因戰爭而毀壞,廊香教堂仍為朝聖的群眾而設計。遇上重要慶典,戶外祭壇則成為舉行儀式的重要場所,以彌補教堂內部空間的不足。

教堂從內部空間機能可區分神聖空間信徒空間兩部分。屬於神職人員使用的空間分佈於教堂外週區,例如聖器室、私人祈禱室;屬於信徒的室內空間可容納約200人。主祭壇位於東側,信徒座席面向東方,座席區域偏向南方並未置於空間中央。(3-1

在光線處理上,主祭壇後側的東面牆僅有一個較為醒目的開口(3-2),此區域光線與座席空間相較顯得較為黯淡,主要光線來自於南面的多處開口,南向光源使座席空間更為明亮。南面由外向內擴張的開口形式使光線在空間中擴散開來,不均勻的光線分佈達成塑造空間特殊氣氛的效果。(3-3

三座塔狀祈禱空間的光線亦有特殊處理方式。祈禱室的光線從半圓頂上的開口反射至弧形牆面,光線由頂部向下漫射充斥整個空間。(3-4

屋頂與牆面的隙縫由主祭壇上方向信徒座席上方延伸,光線由空隙中進入室內,主要分佈在彎曲的屋頂上,使得不規則的屋頂更顯出其動態與漂浮感。(3-3

 

 

 

3-2 拉•杜瑞特修道院

聖堂內部相當幽暗。修道士們的座席均鄰著矮窗,使長條椅一帶較為明亮。屋頂下方亦有用以採光之「長條縫」。方形光柱高高斜射在修道士們頭頂上方。聖堂的另一端亦利用「長條縫」採光。

最明亮的地方是放置聖體之聖堂,係引入光線,使其在圓筒中產生各種反射,膨脹成圓形之光柱後,再投射於聖體之上。

——勒•柯比意

柯比意將教堂設計為中世紀教派所偏好之細長矩形,教堂空間正好容納得下100名修道院成員。雖然此教堂空間專屬於修道院,但仍有為數不多的一般信徒來此朝拜,為了使不同團體同時進行儀式,主祭壇的位置設於兩種座席的中央,這樣的擺設在一般的教堂當中相當罕見。(3-5

中央矩形部分屬於群體集禱空間,在光線的表現上,修道士座席兩側各有一排矮窗,屋頂有一矩形方柱型式的頂光,從外部看來,開口朝向西側收納間接光線(3-8)。屋頂與牆面交界處的隙縫亦留設於西側。東側的垂直側向開口由於外側檔版阻擋部分光線,光線由光線由南向引入(3-9)。

採光方式較為特殊的祈禱室與聖器室配置於主祭壇兩側。祈禱室3-10)專供修道士們早晨彌撒使用,光線由三個圓筒狀的光柱採頂光漫射而下,圓洞內側塗成白、紅、黑三色,天花板則為藍色,壁面塗成紅、黃兩色。紅色聖器室3-7)的採光也運用了特殊手法,七個菱形光柱以斜角方式安排光線進入室內。(3-6

 

3-3 小結

從光線的處理方式可以觀察出設計者對特殊空間的構思。以容納信徒為主的廊香教堂在座席空間的採光方式應是空間中的主角:整面大小不一的開口,由外向內逐漸擴張的開口形式,以雕塑的型態交織無形的光,產生令人炫目而驚奇的效果。其次,對於神職人員所使用的祈禱室在光線的呈現上,蘊含許多設計者的個人情感,從色彩到空間造型無非是要緊抓住俗世與天界交互感知的氣氛。

拉•杜瑞特修道院教堂以光線的呈現方式可感受祈禱室的重要性。六個小祭壇以不同高度排列,一道黃色的牆隔斷了信徒與神聖空間的聯繫,似乎在告知人們:圍牆之內有個神聖而隱密的空間。頂部的圓形光線照亮了整個空間。

空間配置上以光線強調的重要空間

廊香教堂——信徒座席空間

拉•杜瑞特修道院教堂——修道士的祈禱室

 

 


 

4.視覺軸向性

3-1 廊香教堂

視覺軸向主要探討信眾與主祭壇之間如何依靠光線的元素創造視覺焦點。在廊香教堂中,主祭壇後方的牆面上(東面牆)有一個放置聖母像的開口,整座牆面上除此之外並沒有類似的開口。雖然剛進入教堂的信徒們會被南面牆上的零散開口所吸引,但大多數人來此的目的仍是為了朝聖與敬拜,牆面上的開口在空間中並未具有實質上的採光意義,但卻充滿了宗教性的意涵。主祭壇後方封閉牆面上的開口引入光線,明暗的對比形成視覺的焦點。4-1

 

4-2 拉•杜瑞特修道院

長矩形的空間已具有強烈的軸向性。一般信徒在此舉行儀式面向祭壇時會發現頂部中央的方形光柱,此光柱所散發的光線希望能照亮修道士座席空間。由於空間頂部相當封閉和幽暗,再一片黯淡中方形開口引入的光線更顯得明亮,強烈光線對比加上獨特而居中的開口位置,容易成為信徒的視覺焦點。4-2

 

 

4-3 小結

 

兩座教堂空間中容易引起視覺焦點的開口型態具有共通的特性。兩個引起視覺焦點的開口皆處於封閉的實體上,藉著明顯的明暗對比突顯出開口部的獨特性,縱使在型態上只是簡單的幾何形式。

 


三、綜合分析

l           教堂建築的軸向仍依循傳統的東西軸方向配置。由於兩座教堂開口方位互異,其原則  無法以目前兩個案例判定。依據兩座教堂的分析並無特定規則可依循。

l           構造系統在教堂建築中扮演著呈現空間屬性與量體塑造的角色。亦即,構造並未限制開口的形式而是以技術配合設計形式的展現。

l           由空間配置可觀察出以光線強調的重要空間。

廊香教堂——信徒座席空間

拉•杜瑞特修道院教堂——修道士的祈禱室

l           光線開口藉著明暗對比突顯開口的獨特性以製造視覺的集中,形成視覺的軸向性。

 

議題延伸

 1. 空間性質的差異影響開口形式與多寡

廊香教堂——動態

拉•杜瑞特修道院教堂——靜態

 

2. 使用者的不同影響光線的呈現方式

廊香教堂——一般信徒

拉•杜瑞特修道院教堂——修道士

 

3. 教義之於設計者的影響——宗教情感(或認知)轉化為實質空間(涉及設計者的信仰)同樣的祈禱室 在不同基地有不同光線的處理手法

 


參考資料:

1.  謝立元 譯(1989),《勒•柯布專集》,茂榮圖書公司,台北,pp.116-123

2.拉斯穆生著(1974),《體驗建築》,臺隆書店,台北,pp.158-184

3.Geoffrey H. Baker著,林志銘編譯(1990),《勒•柯比意 型的分析》,茂榮圖書公司,台北,pp.181-236

4.Francoise Choay著,漢寶德編譯(1971),《勒•柯比意》,東海大學建築與計畫雜誌社,台中,pp.49-64

5.磯崎新等撰,王增榮[]譯,《世界建築 Global architecture—廊香教堂》

6.王淳隆 蔣蔚良譯(1977),《建築師的室內觀》,茂榮圖書有限公司,台北

7.Danièle Pauly (1997),《Le Corbusier: The Chapel at Ronchamp》,,Birkhäuser V/ABerlin

 

圖片來源:

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系 施植明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