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評論期末作業

指導教授:施植明

研究生:黃哲淵

柯布作品中有關機械的隱喻

 


前言

討論西方現代建築的起源,必須從歷史詮釋的觀點予以分別。傳統的觀點認為歷史是永恆的價值觀,並以神話或絕對的真理的方式代代相傳。例如中世紀與文藝復興時期,建築均以規範性的強制性觀點控制建築物的外觀以及內容。而另一個觀點則認為歷史是某種演化的過程,文化的價值僅具有相對的意義,因此每個時代建立自己認同的價值體系,這種相對性的觀點最主要在重視未來的發展而非過去的規範。

而西方現代建築的發展最主要就是採取後者的看法,Peter Collins在「Changing Ideals in Modern Architecture 1750-1950」一書中採取的分析方式即是從一種演化的觀念,嘗試從包括浪漫主義、復古主義、機能主義、理性主義與綜合性藝術等,不同層面的心理、思想、科技與美學的發展對建築所產生的影響,希望找出現代建築可能的發展方向。而其中機能主義的部分特別容易引起大家的注意,因為有好長的一段時間現代建築與機能主義兩者之間幾乎是畫上等號的。機能主義被視為現代建築最主要的特徵之一,而機能主義中有關機械的類比的部分,尤其容易引起大家的重視,畢竟十九世紀開始因機械的發展促成工業革命將人類的歷史向前邁了一大步,結束傳統的時代,開創嶄新與充滿生氣的未來。

 

 

柯布與現代建築

在這股時代潮流的變化當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人,他就是本名查理士. 江耐河的柯布(Le Corbusier)。每一個學習現代建築的人,幾乎無可避免的均會受到他的影響,他的觀念與著作不僅在當時引起廣大的迴響,進而確立現代建築的理論基礎,其影響並延續至今而不衰。在「邁向建築」(Vers Une Architecture)中,他跳過歷史中的中世紀、哥德、文藝復興的建築,直接推崇希臘的巴特農神廟。他認為巴特農神廟代表人為世界的最高理想,它具有清澈、精密、完美與經濟的特質。這種純粹精神的創造,正代表人類內心感受和諧共鳴的完美典範,它是一種超乎裝飾與實用觀點的一種創造。書中他並提輪船、飛機、汽車三項近代重要的發明,以視而不見的眼睛為標題來諷刺當代設計者僅知墨守成規以歷史為師的保守心態。殊不知這三項的發明其蘊含的數理邏輯與設計哲學可上推至建築的初始時期。

柯布這種觀念可說是受西方近代自十九世紀開始的理性主義的影響與近代科學研究的鼓舞,拋棄歷史上條列式的分類,即放棄樣式的桎梏,轉而追求事物的本質。這其中以柯布所舉的飛機為例最具有代表性,因為飛機的設計完全在考慮其空氣力學上的因素,不需考慮任何裝飾與樣式的問題。因此柯布在書中即提到「飛機的意義在於掌握如何陳述問題,並予以解決的整個邏輯過程」,而這整個的邏輯思考過程完全不參雜歷史的因素,有的僅是問題的說明和解決。與機械的設計和製造事實上有相當大程度上的類似,因此才有柯布著名的「住宅是居住的機器」一語的出現。姑且不論後人因膚淺的轉用這句話,造成一些扭曲與錯誤的印象,但在當時它的確發揮出一種發聾震聵的效果。

 

 

柯布的機械美學

柯布這種有關機械的想法,最主要也受到十九世紀實證主義的影響。著名建築家與史學者柯寬恩(Alan Colquhoun)便曾提出這樣的分析,他提到「現代主義是十九世紀思想忠實證主義的延續,基於這種思想,建築具有的意義成為歷史發展中特殊階段的一種反應或徵兆,這意味建築的意義不必依賴建築本身過去的記憶。時代精神要求建築必須是絕對嶄新的面貌。」(建築評論論文集,柯寬恩 P.12)。由於這種所謂時代精神的壓力,驅使這些建築家與理論家去發現所謂這個時代的特質與象徵。而在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出這機械革命的時代,不論是在繪畫、文學、音樂領域當中,機械都對新形式的發展與美學的理論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因此建築結合科技的發展與當前社會生產力的形式,才使得現代建築的概念得以呈現。這方面柯寬恩有深刻的描繪「一方面,建築變成純粹的工具,因此工具的造型完全等同於機能,而且工具的任務是改變世界而非再現世界。另一方面,建築變成是純粹的藝術,完全遵循建築本身的法則。」(建築評論論文集,柯寬恩 P.13)。

柯布他個人有關現代建築的看法在「邁向建築」中亦可簡單歸納出三項原則:(1)好好的陳述問題應能找出解決知道;(2)人具有相同的生物組織,因而有相同的需求;(3)建築應像機械一樣,經過邏輯分析與實驗形成的標準選擇下而產生結果。建築在此完全被所謂工具性理性所取代,傳達一種科技精確、合理、經濟與一致性的面貌。而這樣的設計概念事實上也左右著柯布在1930年代以前的作品,雖然之後他因其推動的平價住宅與都市中的大型集合住宅招致相當多的批評,他開始轉而研究大型與都市尺度的建築(如阿爾及爾計劃),這時他的作品開始出現紀念性的手法,並結合部分鄉土的元素,著名的如印度香地葛與廊香教堂等。柯布後期作品表現中心由抽象造型轉而成以構造體本身為主,是一種綜合原始與先進的結合,這種方式見諸當代如Frank Gehry的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可以瞭解西方建築發展其中的脈絡與淵源。

 

 

機械的隱喻

柯布不僅是一名文筆犀利富有煽動力的演說家,其所遺留下來的作品也相當的多。本文嘗試從柯布的作品當中分析,機械這個主題在他的作品當中所呈現的方式及代表的意義。機械隱喻的表達方式可分為內在邏輯與外在形式兩種方式。內在邏輯係指設計的方法或設計概念直接引用或類比機械生產的精神或原則,呈現的方式往往是一種生活方式或價值觀。外在形式則直接將機械或工業時代的產品經由轉化或變形等手法,運用做為建築外在形式的參考或象徵機械時代的審美觀。

 

(一)         內在邏輯關係

(1)              生產方式       

柯布是第一個公開鼓吹房屋工業化的宣傳家,事實上他對工業化社會具有真實與悅人的秩序,來自他的社會主義信仰。希望能大量、快速的興建新式住宅,以滿足當時社會上的需求。他在「邁向建築」中提到「假如我們能摒除心智中對住宅陳舊的觀念,以冷靜與客觀的態度來面對問題,我們可以得到「住宅-機械」的結論。大量生產的住宅,既健康(也符合道德),就如同實用的工具一般 …..」。因此柯布早期的作品多是為解決生產問題所做的設計。如著名的多米諾(Dom-Ino)系統(或譯作骨牌系統,意指獨立柱的平面形狀像骰子的圖形一般)及後來的雪鐵窩(Citrohan)系統(意指能像汽車一般大量生產的意義)。均為滿足能快速而大量有效的生產目的。代表的作品如MeyerCookStein-deMonzie Villas 等,而雪鐵窩(Citrohan)住屋較成熟的作品如Weissenhof的兩件住宅作品,甚至宣稱只要重新設計地面層即可。

 

 

 

 

 

 

2)標準化與規格化的概念

柯布早期引用「規線」(regulating lines)的做法係為保持立面受比例控制的古典作法,後來他改用模數(Modulor)的概念,以人體尺度做為決定建築與技術領域內廣泛運用的數據。這樣他將建築設計中各種複雜的尺寸比例問題化簡為標準的要素,將同一要素組合即可得各種型態,就像工業產品一樣,簡單、明瞭與經濟。雖然採用此種模矩與所謂規格化與標準化的概念兩者並無理論上必然的關係,甚至柯布還顯示出某種神人同形論的傾向,但這並無損於他追求科學化與普遍性的決心。

 

 

 

 

而柯布另一項著名的有關規格化的設計即「光輝城市」(Ville Radieuse 1931)的設計。每一個單元的服務核(廚房與浴室)被縮減至最小,利用滑動的隔間,依使用性質可變為臥室或起居室。加上空氣調節設備與相同的立面,明確表達出機械時代住宅的規格設備,遠離傳統定義的建築,成為一種工業設計。柯布在探討位於拉尼(Lagny)的大量生產的金屬住宅,他宣稱這些住宅是設計來複製的,不過住宅的構件都保持某種造型與表現性。同樣的設計汽車時,每一個款式都是獨一無二的,不過之後即不斷的複製。

 

3)設計方法

柯布在1929年曾以四個構成(Four Compositions)為例說明,如何運用Dom-InoCitrohan的架構變化出四種不同類型的住宅案。這種設計上的方法論意味著更合理化的設計過程。居住的功能被歸納為工作、娛樂、休憩等不同類別,建築師在藍圖上就能設計出合乎人類需求的住宅,不同的條件可藉組合幾種原型的方式而達成。這種認為人類具有相同的生物組織,因而有類似需求的看法。追求普遍性而非個體性也是機械時代的一項特色。

 

 

 

 

 

4)明確的機能

柯布作品中那種特定機能彼此在空間中的組合模式,與其說是像藝術家的工作室(他在Citrohan中所宣稱的),不如說像汽車的比喻可能更為貼切。像他作品中廚房、浴室、臥室等就像汽車的引擎一般,有著明確的機能。與被服務端 - 起居室(車廂)有著明顯的分別。在柯布的作品中,起居室(Living Room)常常是挑高二層的空間,生活日常所居住的地方需要寬大的空間,充足的陽光與遼闊的視野。而服務端則儘量的縮小以節省成本,並放置在較不重要的地方。這種明確的依使用的機能左右或決定空間大小的做法,在文藝復興時期是無法想像的。

 

 

5)動態的觀點

空間這種概念在早期代表的是兩個物體之間存在的距離,或一個包被物體的容器。因此傳統建築中存在的空間往往是一種靜態的或透視法所理解的三度空間。而機械時代對藝術觀念最大的突破,就是引進動態的觀念。機械能產生巨大的力量,像蒸氣渦輪機、火車、飛機、汽車等,這些充滿速度感的物體,讓藝術家大為興奮,嘗試捕捉這種連續動態的感覺。在柯布的作品當中,他以不同空間之中彼此相互的滲透的手法,例如室內外的挑空,再以戲劇性的階梯或斜坡到予以串聯起來,達到他多視點及歷時性的詮釋。

 

 

 

 

 

(二)         外在形式

(1)              一致性的外觀

事實上純粹機能主義的建築並無具體的立面外觀,因為平面機能決定其外在形式。而柯布的作品依他所謂的現代建築的五項原則,包括(1)底層挑空(pilotis)將建築物抬高地面。(2)自由平面,藉與牆壁分離之承重柱分割空間達成。(3)自由立面,自由平面推演至垂直平面的必然結果。(4)長條水平推拉窗。(5)屋頂花園(jardin suspendu),假想被房屋遮住地面的復原。因此建築物就像工業產品一般有著類似的外貌,就好像汽車的生產,並不會因消費者的不同而會有所改變。柯布的作品中以薩伏瓦別墅(Villa Savoye)最能代表那五項原則的運用。

 

 

 

 

 

 

 

(2)              人造材料取代天然材料

柯布早期像Dom-InoCitrohan的住宅,主要是來自於鋼筋混凝土的施工技術的發展。代表工業化的產品為能大量生產,廉價及快速取得的人造材料勢必取代昂貴與搬運困難的天然材料,且人造材料統一、均質的品質,亦有助於減少製造過程中因原料的不同而產生的差異。且建築的外牆不再需要裝飾,及暖房空調設備的利用,牆壁可以做的非常薄,就像機械的外殼僅具有保護與包倍的功能而已。

 

(3)              幾何的造型

工業產品基本上考慮製造成本與生產難易程度,多選擇幾何造型的外觀,或由數種幾何造型組合而成。柯布早期的作品雖然內部隔間常不拘形式,但往往統合在一矩形的方框內。例如Villa Baizeau 它的剖面相當的複雜,卻被巧妙地被安置在一個矩形的立方體內。亦或如VillaSavoye 地面層弧形的牆面、二樓室內外交互滲透的平面,也被統合在一接近正方形的平面內。

 

 

 

 

(4)              工業設計外形的聯想

柯布早期十分醉心於一些工業設計的產品,其中最著名的是他對輪船的喜好。他在「邁向建築」一書中曾經展示一張他運用拼貼的手法將由輪船與聖母院、凱旋門、歌劇院等建築並置的照片。在他心中郵輪它代表的簡潔、效率與大尺度的機械美學,是足以與人類歷史其他重要的建築相抗衡的。

他對輪船設計的喜好或許與他早年曾在地中海旅行的經驗有關,因此類似甲板的設計、水平連續的開口、金屬欄杆扶手、纖細的鋼管圓柱等元素在他未來的作品中一再出現,最後甚至成為國際樣式的標準形式。我們舉兩件柯布的作品來做為說明,第一件是Villa Savoye,它底層挑空的形式讓整棟建築就像漂浮在綠色的草地之上,水平連續的開口與不時出現的金屬欄杆,週遭的景緻以框景的形式出現,讓人不禁聯想起航行中的船隻,甚至屋頂上造型奇特的牆面就像船上的煙囪一般。另一件是馬賽公寓(Marseilles Apartment),馬賽公寓是柯布大尺度集合住宅的著名範例,建築物全長165公尺、縱深24公尺、高56公尺,共包含337戶的居住單元,中間樓層還包括商店街的設置。中間稱為「街道」的的通路,事實上非常容易讓人聯想到船艙內的甬道,兩側的狹長的居住單元就像船艙一般,上下兩個樓層的設計讓人想到船上上下臥舖的感覺。屋頂層包括托兒所、運動設施、兒童戲水池的設計,簡直就是海上郵輪的翻版,更不用提那酷似煙囪的機械間。整體來說馬賽公寓就像一艘航行在陸地上的輪船。

 

 

 

 

 

 

 

 

小結

 

內在邏輯

外在形式

功能性需求

1. 生產方式

2. 標準化與規格化的概念

3. 設計方法

4. 明確的機能

1. 一致性的外觀

2. 人造材料取代天然材料

美學的取向

5. 動態的觀點

3. 幾何的造型

4. 工業設計外形的聯想

結論

我們今天重新研究柯布最主要的目的是希望能重新發現這位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建築師與理論家,他創作背後所具有的驅動力是什麼?而不僅僅是去研究他的「樣式」或他的「教條」。研究柯布作品中的內在邏輯與外在形式,就是希望能還原所謂「建築的意義」是什麼?一個好的建築作品若僅在實用的層次滿足需求,是無法被稱為是一門藝術的。就像柯布在「邁向建築」中提到的例子「一把椅子只是坐的機器,它並不是真正的藝術。」。所以討論建築必須脫離需求的層面,因為需求會因時代改變而不同,但象徵卻會持續讓人感動。柯寬恩(Alan Colquhoun)在一篇名為「象徵的與直接的科技面貌」的文章中提到「對現代運動而言,新的科技是一種理念而不僅只是一種事實。科技成為建築內涵的一部份,猶如一件藝術作品,而不僅只是建築工程的方法而已,我們對科技所創造的建築物而產生的讚嘆,主要是來自建築物在象徵性再現的成功表現,而不是解決了技術問題的成就。」這段話毋寧是一針見血而且相當重要的說明,提供現代主義建築一個解決目前困境與發展的方向。現代主義建築在有關構造技術與機能的觀念事實上早已深植人心,我門試看當今所謂「後現代」與「解構」的建築作品,誰能在根本上推翻這兩項原則?充其量只是在造型與座標系統上大玩文字與視覺的遊戲。所以說我們至今依然生活在現代主義的餘蔭下一點也不為過。

但若無法掌握象徵性的問題,則難免造成時代錯亂與失序的狀況。這部分可以用台灣這幾年都市紊亂的景觀做為證明,好似西方建築幾百年的歷史在台灣短短不到十年的時間全部發生一般。近幾年西方出現幾位稱為「Hi-Tech」的建築師,如Norman FosterRichard RogersRenzo Piano等。他們的作品使用的材料大都是機械技術的產品,但建築師並非將這些材料視為「成品」,而是將這些材料去實現建築師預先構想好的造型,即使這些造型是由機械的概念而產生的。

象徵性的表現是建築活動中無法被分離的部分,技術的與社會性因素是屬於經驗表達的層次,而造型及象徵則是屬於精神的層次。建築在精神層次的東西往往都是以隱喻而非直接的方式表達,這兩種層次必須是平行而並重的。我們藉由對柯布作品有關機械的隱喻重新做一整理,瞭解他的作品中傳達出他對時代的了解、熱情與樂觀,讓我們重新思考屬於我們的「象徵性」或理想在哪裡?最後我以柯寬恩的一段話做為本文的結束。

 

「只有當建築師能掌握此範疇時,並根據象徵性形式的邏輯加以組織時才有可能產生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