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方農禪院

十方建築師事務所

文字方塊:  第一節 基本資料

    主:十方禪林---釋宏善

    間:民國86年

    點:新竹縣峨嵋鄉

設計重點:

(1)    思考現代中國建築---將形式從傳統中抽離---具有時代性。

(2)    形式與功能相契合。

在『外觀造型』與『內部實用性』兩者孰輕孰重這個問題上,思索了好一段時間。經過大陸考察佛教建築以及思索西方教堂建築的演進之後,我們覺得佛教建築應該與時代並進,並和時代的脈動相結合,走向生活化、實用化,而無須侷限於傳統造型。以上述的理念作為出發,再結合禪堂在禪修上的要求:空氣流通、禪坐者腹背不能受風、彩光以及禪淨雙修---即禪坐或念佛可依需要而調節。

文字方塊: 光與通風---禪座

---繞佛

·從傳統到現代

捨棄傳統琉璃瓦飛簷造型,並於挑高處理的地板樓面設計可開閉的小風洞,讓新鮮空氣自底下和天花板上的出風口形成自然的垂直對流。另以四周玻璃牆下方特別設計的活動水平通風設施,促進空氣對流與循環效果。

·整體造型---天圓地方(外方內圓)

在整個造型上,採用了天「圓」地「方」的觀念,中間突出圓頂象徵天,方形的一樓樓板則象徵地。中央圓頂部分拉高的天花板,與四周較低矮的天花板之間形成一個壓縮空間,再整個地升高,開闊的空間使人精神頓時舒暢。

文字方塊:  
壹層平面圖

·設計意念

禪堂四周的透明玻璃,企圖產生空間水平向外延伸之精神向度,史空間之內外相互輝映,與四周自然環境融合為一,互為表裡,以達到「禪」意中,一切事物之正反屬性。

·室內空間

在室內中央的突出圓弧內,崁一個圓頂的天花板,象徵穹窿在其圍庇之下,而成為一個打坐修禪的空間,同時界定出跑香的空間。

·內部機能

禪堂內部的圓形牆壁,為一片片可輕易滑動的隔板,同時具有隔音密氣的功能,以確保打坐禪修時,所有人員皆不會受到噪音的干擾,而隔板打開時,亦可行成為一大型講堂。

 

 

 

 

 

 


文字方塊: 剖面圖

 

 

 

 

第二節 其它相關資料

佛教建築研討會議資料整理

十方禪林之所以被佛教界接受的原因:

(1)    符合使用者需求,建築師仔細考慮了禪堂應有的集會功能,並且安排彈性使用的機能,而非一昧重視形式的象徵意義。

(2)    合於法義:佛教空間服務佛教活動;佛教活動根源於佛教思想,在經典中更有嚴謹的空間規制。

(3)    十方農禪林運用了現代的語彙,並以機能為取向,擺脫傳統的造型與裝飾,表達出簡潔的線條與量體。

 

針對佛教建築現代化所提出之問題:

◎業主對於傳統包袱的固執

◎就建築形式而言,何謂宗教精神的表象?

◎為何認為佛教建築必須有所改變?

----台灣社會的廟宇建築,以往是以匠師為主軸設計,偏重於藝術成面

,對於內部空間的機能需求,則仍然維持者傳統模式。

◎建築師與匠師的角色扮演和宗教建築的現代化問題。

◎佛教的本質試從行住坐臥去體驗大道---重新思考佛教與生活的關係,佛教與人、與時代的關係。

◎法義的原始內涵與佛教空間的源初。

 

 

參考文獻:

Dialogue,第11期,1998,pp.40-pp.47。

建築師,第12期,1997年12月,pp.100~pp.104,建築師公會。

沈英標、胡炯輝,1998,1998佛教建築設計與發展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pp.216-pp.217,覺風佛教藝術文化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