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環工研究所

 

 

.












壹、前言

建築包含兩個相對的領域:理性的科學、感性的美學,其中理性與感性正是西方哲學中處於二元對立,而千古以來仍糾纏不清,正因為如此,建築評論至今仍無法成為一門學科。簡單來說,理性的科學應是尋求自然界不變的定律、物質的測量、以數據為依據、行為預測或將問題分離以尋求解答。運用邏輯思考及冷靜的分析方法,採懷疑論,較少使用主觀判斷。而感性的美學卻與實際的科學不同,常是主觀判斷,藝術家與評論者受情緒、藝術、歷史傳統、品味、趨勢、本能與直覺的影響。認為沒有義務向別人去證明任何事。

至此我們假設一個前提:建築評論的工作在評斷與引導建築奠基過去、面對現在並開創未來。但基本上建築設計與評論包含許多的方向、觀點於其中,而建築師與評論家可以隨己意變更。乃有各種形式的評論如:機能主義;理性主義及其原則:歷史主義;地域主義;脈絡主義;世界主義;意識型態;建築的符號;都市主義;大眾折衷主義………….等,各有其立論基礎。古人有云:『文無定法』。做評論端看評論者意欲達成之目標為荷,所謂的『章法』應是取其義,而非拘泥於形式,所以針對之前假設的前提,如何來達成,就成了本次評論主要的目標,其過程則端視能否達成此目標,是一種推理辯證的過程,至於文論形式也就不必拘泥一格吧.

本次評論課題是李灼明老師的『台大環工研究所』,在評論方法上,先由設計者訪談、建築物分析,作為出發,希望將設計者觀念上不自覺或不清楚的地方整理出來,某些潛力隱藏未顯之處,予以激發、挖掘.。再透過其它兩個性質接近,但不同時的作品,(中研院史語所、政大資訊與教學大樓),用一種脈絡式的方法, 交叉比較一般性議題及特殊議題,企圖找出整個設計觀念中是否有某種理論性的建構,這對一個設計者是相當重要且有價值的,如果說建築設計者在建築設計上能予以肯定,那應是已達到某種程度的共通性,而非偶一為之的意外表現,對此,也是本次操作上主要目的和學習目標。

貳、基地環境

設計時的第一要素,強調「從0出發」從基地之中找尋「潛力」整個配置觀念或說是設計觀念,從一開始完全沒有任何預設立場,而從基地特有條件中去找尋能夠發揮的潛力,換個角度來看,可以說是「找出問題,解決問題」的一種過程。主要因子歸納為:A:區域紋理 B:基地形狀 C:鄰近建物 D:物理環境。

A:基地形狀
對於基地形狀採取「順應」的觀念,對環境以和諧共生的態度,本基地位於基隆路、長興街、舟山路之間。由於現存道路之斜向走勢、臨接建物之超長配置;及其夾出極富動感之負性空間:角錐地。故在配置上以囊袋式柔性配置,連接臨棟建築並緩和張力。非「填充」而是如同「器官」一般,有機長出的觀念。







B:區域紋理
對於每一宗基地所處的既有環境中,特有之組織特色往往予以發揮及因襲,「台大」本身有其特有的紋理組織,而此基地又處於邊緣地帶、交通要衝。因此如何在此形狀不完整、位置特殊之基地上來表現,就是本案子精彩之處。

C:臨棟建築
對臨棟建物,在顏色,造型,以及兩棟建物之間的負空間,多以調和、順應的手法 ,甚至刻意強調水平線條的延續,使臨棟之間容為一體 。







量體上的考量不如線條重視:












D:物理環境
對東西向日射,用建築手法予以解決,如:牆面,出簷,廊道,開窗,等 都顯示其對於自然氣候的重視。。透空出簷與臨棟建築之間,厚實牆面的手法應用,不僅解決物理環境上的問題,並且極富空間變化之趣味。

 

 



 
參、空間組織

在空間配置計畫上,把行政辦公與圖書閱覽空間位於要衝,與教學實驗研究室間產生接觸,共同面對一寧靜安詳、發人於思維的中庭,再以明確之垂直水平動線交織,適中的服務空間安插期間編織成本設計案的綱目。

A.空間序列:












B.機能分區: 以水平分區為主

 





C.動線分析
以水平單元為區分單位,並且以循環式的方法,讓動線清晰。再由垂直動線將之串連,形成一個整體。

肆、表現手法

在個人美感與技巧的表現上,有許多獨特之處,對於視覺上的,抑或情感上、質材上、都相當敏銳,尤其是光線的利用,使空間層次變化豐富,而且;對於比例上的精確要求,使量體呈現出和諧的美感。主要分為以下數點來探討:

A.量體關係
量體上偏好幾何量體,而有主從關係因此形成統一的整體,此外「水平線」的精確感更是強調,而意欲表現比例上的和諧[古典精神]






B.表牆意識
一者對外投射出台大校園之意象;貳者為內外意識之分水域,暗示著隔離與保護之意,倡導出內在世界與外在世界的差異性並從而點出設計案之主題:「對環境研究、認知、處理、與確保之態度與精神。」








Wall
Mass









C.質材表現
強調既有質材的統一、觸感的親近,交織出新的場所感,對於建材與人的觸感,偏好自然質感、柔和色系,強調使用者的親切感。

D.語彙的使用
對於既有形式的折衷或是特殊意涵的象徵,對於台大意象塑造, 強調歷史語彙的擷取使其融入大環境之中。
















E .開口形式: 包括窗戶,門,挑空,入口之細部皆仔細處理,尤其與戶外視覺上的對應,富有中國建築之手法,對景象極富意涵。對不良景觀強調 塑造主景















F.主樓梯之強調 對於主要樓梯往往用戲劇性的效果,不只是形式上,對於光線的處理、陰影的變化、窗戶的開口和取景,都盡量表現,使人感受到超越空間(四度空間)的感受。


轉折處的變化。

 

 

 

 











 


主樓梯之戲劇效果。空間層次變化。

 












陰影效果。窗戶之取景。

 

 


 

 


 




伍、開放空間

在建築物中,戶外空間往往扮演極重要的角色,有時甚至超過建築物本身;在這個案子中,中庭是一個很漂亮的例子,如何將中庭在空間中產生良好的效果,其應用許多方法如下分析:

A.空間層級: 中界空間的應用,產生視覺與活動的豐富。

入口 中介 MASS 中介 中庭

 

 

 

 

 

 

 

 

 

 













陸、結果與問題

A:對現實環境條件的取捨
當基地中現存條件,存在著衝突時如何作取捨和調和正是一個設計必須面對挑戰的地方,在本案中由於基地形狀,之於校園中既有紋理存在的衝突,其選擇以紋理的順應為優先。

B:目前外觀上的變化 本棟建築很有趣的現象就是,現在外觀上長出許多有趣的「管子」,這雖然是由於現在機能上和原來需求設定不同所致,但也是一個值得設計者思考的問題,在現代主義「形隨機能」的口號下,如何去作進一步的思考,值得深思。









C:後現代表現特質
後現代主義表現中:「符號記憶」和「矛盾現象」,是兩個主要特質,本案子不論造型處理,或是空間手法,都稱得上是一個成熟的作品。例如中國式庭園空間的旨趣,與西方語彙的并置,頗似蒙太奇對話方式的處理手法。

D:四度空間的表現
由於空間手法細膩、空間層次豐富、加上垂直動線的刻意經營,「如:光線穿透、陰影變化、室內室外空間的延續、中介空間的使用……等」,將原本獨自存在的三維空間相互連接,使人有穿越時空、空間靜止、永恆的效果。

E:觀景式中庭的觀念
在中庭處理效果上,綠意盎然,稱得上是「草色入簾青」。對應於使用上,自然就減低了,但這正是本案子迷人之處,雖然真正接觸上的使用不多,但是心理上的感受卻非常親近,絲毫不會予人失落或生冷的感覺,另一個角度來看:管理維護上也就十分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