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of Western Architectural Form
教師:施植明 教授      學生:蕭榕儀 碩一 M9613032


■各時代背景中主客體的變化:

時代

背景

主體部分

客體部分(型式來源)

內在型式

外在形式

古希臘羅馬

˙好的設計是基於永恆的造型定律,這個原則的起源是從神性而來,而幾何系統可以實現這個原則。

集體性

神性

神性

˙畢達哥拉斯:幾何系統被認為是物質世界的內在結構。
探討自然界的成因,有機類比。

集體性

自然模型

自然模型

中世紀

˙基督教信仰最終真理與個人命運完全依存在人類世界之外的上帝,人類的知完全是由上帝所賜。沒有希臘觀念中主體與客體兩個部分,哲學中二元化的因果關係也消失了。

集體性

文化模型
(非建築的-
宗教)

自然模型

文藝復 興

˙古典主義(阿爾博蒂、羅馬佐、朱卡羅):
復興一些古代的概念,從古人作品中找尋理型,古典語言中掌握普同理想的美,但心智也有直覺的能力理解理想的美。

集體性

文化模型

文化模型

˙經驗主義&實證主義(阿爾博蒂、達文西):
對自然的探究以及科學的發展,理型存在於自然潛藏的結構底下,也賦予心智區分美與不美的能力。

集體性

自然模型

自然模型

˙風範主義(米開朗基羅):
強調個人特質的發展,個人天生具有普同內在形式泉源,藝術「天才」的概念產生。

個體性

個人特質

文化模型

巴洛克

˙理性主義(迪卡爾):
從建立在心智直覺中的基本邏輯,演繹出有關外在世界知識的完整系統

集體性

個人主觀

文化模型

˙經驗主義(培根、牛頓):
心智僅僅接受外在世界賦予它的知識,儲存知識後,透過歸納法詳細審查,自然潛藏結構的資訊會在留心觀察者前呈現他的規則,成為普同法則。

集體性

自然模型

文化模型

˙經驗主義(洛克、柏克萊、休謨):
除了外在感官經驗,結合心智感知,而了解世界。

個體性

自然模型
個人主觀

文化模型

˙寫實主義:
盡可能描繪感官印象,畫家將自己視為外在世界的接受器。

集體性

自然模型

自然模型

˙形而上+規範性理想主義(貝洛里):
創作時從自身尋找永恆的超感官的概念,並在心智中形成一個完美的範例。另外完美型式來源建立在感官世界的反覆經驗,大師作品中已經包含了理式。(矛盾)

集體性

自然模型

文化模型

啟蒙運動

˙實證主義:
所有事情包括人的行為或是建築都是受外在力量的影響。人的行為完全受宇宙秩序的機械因果關係決定,人的思想來自感官經驗。

集體性

自然模型

自然模型

˙浪漫主義:
藝術靈感來自於藝術家的內心,強調個人內心主觀的直覺反應。
但也反對巴洛克時期人將自己超越大自然的現象,主張人必須回到大自然及社會文化環境,並取得和諧。

個體性

個人主觀

文化模型

˙新古典主義

規範性理想主義:理型從眾多美的事物中歸納出

集體性

自然模型

自然模型

形而上理想主義:理型來自人類的理性思維

集體性

個人主觀

文化模型

以古典形式為依歸:理型存在於前人作品

集體性

文化模型

文化模型

十九世紀

˙復古古典主義:
藉由振興各時期(古希臘、文藝復興、巴洛克)的古典風格回到客觀原則
杜宏-認為古典主義並非一種風格,建議將古典主義抽象化,找出所有優良古典風格背後的優良原則。

集體性

文化模型

文化模型

˙唯心主義:
實體世界是由超時空的心靈力量(絕對精神)所創造出來的。絕對精神有自主性及發展性,並有一股內在動力驅使人類社會不斷演進。

費西特:共同心智是所有人類意識的永恆表現。

集體性

自然模型

自然模型

謝林:絕對精神藉由藝術家的創作傳達於實體世界。

黑格爾:真理及理性的關聯,仔細察覺可以了解宇宙秩序

˙浪漫主義+折衷主義:
歌德復興運動。
二元的矛盾:一方面強調中世紀的時代精神,鼓勵引用哥德建築風格及社稷營造合一的工藝精神(經驗);另一方面強調個人直覺的優越性。

普金:回到中世紀的天主教社會

集體性

文化模型

文化模型

羅斯金:重視藝術家內心的道德觀

莫里斯:實際的去改革當代社會,後來發展成從中世紀風格中找靈感,視設計為個人表現

個體性

個人主觀

文化模型

˙實證主義:
認為藝術家僅是不動的媒介,藝術是社會經濟因素藉者藝術家在物質世界的傳達。
藝術創造的法則如同自然科學法則,藉由經驗主義中的觀察分析歸納等方法纔能找到藝術創造的法則。

集體性

自然模型

自然模型

二十世紀

˙浪漫主義
二元性

藝術家是現存外在精神與文化力量消極接收者的概念

集體性

文化模型

文化模型

藝術家是尚未存在之精神與文化力量之有創意的發明者(表現主義、菁英主義)

個體性

個人主觀

個人主觀

˙現代運動

矛盾

實證主義:
強調冷靜的機能為新取向的基礎,給予任何一套技術、經濟或社會條件,建築師就會為他們在這些條件下,找出最完美的機能性的解答。

集體性

機械模型

文化模型
(非建築的-
輪船、飛機)

古典主義:
好的建築是立基在一種普同性的語言,而這個語言是由簡單的元素,理性地組織所構成的。

集體性

文化模型

文化模型

˙表現主義:
建築偏好的效果是變成一個具創意的三度空間雕塑,建築不再只是自然之永恆原則的表現,或只是解決功能上的需要。

個體性

個人主觀

個人主觀

˙形式主義:
魯道夫-反對機能的概念的,強調個人創造力已達個人美學目標。

個體性

個人主觀

個人主觀

˙結構主義:
希望展現人類知識與人類行為,如何經由外在世界的資訊,與心智的主動結構之間互動而產生。心智提供形式,而世界提供內容。關注心智與世界之間的關係,以及他們彼此之間交互作用的機制。

個體性

個人主觀

文化模型

˙解構主義(德希達):
建築形式並非如同實證主義論般可以從機能或使用中推衍出;以顛覆或轉化人們居住與使用建築的方式,而非回應他們的需求。形式也並非像在古典主義那樣,是一種對外在世界的客觀特質;個人的獨斷地創造他們自己的秩序與結構。形式也並非如同浪漫主義所宣稱般,從創意的內在泉源產生。解構主義不同意當時流行的智性中心世界觀,並提出一種新的主體性與失序的存在狀態, 要求建築應該反映這個新的觀點。強調強制性的力量與拆解形塑形式之個人的角色。以一種合宜的混亂建築形式來表達我們混亂存在的事實,是要更為誠實的。

個體性

個人主觀

個人主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