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塔 莫里斯•路易士

六O年代,色面繪畫蔚成一股畫壇氣候,紐曼(Barnett Newman)、諾蘭德(Kenneth Noland)、路易士(Morris Louis)等人,以其獨有的形象造型,自成一格。一九六二年因癌症去逝的路易士,在其藝術生涯的最後幾年投身於這項運動,其一九六O年的「阿爾法」與「貝塔」之系列,畫面兩側均呈斜角滴流恍若面紗的彩帶造型,達到色面繪畫兩大分支:硬邊與色面模糊的統合,並以此確定了他在現代藝術上的領域。
路易士在一九五三年與格林柏格及諾蘭德同訪紐約女畫家法蘭肯瑟拉(Helen Frankenthaler)的畫室,對她將色料倒進畫布的技法頗為感動。此外,紅極一時的帕洛克之巨大畫幅與點滴技法,也影響了路易士的藝術。在理論上,色面繪畫揚棄了筆觸與肌里所造成的主觀情緒,希望以色面凌駕造型,然而,路易士偶發式的造型發生,還是帶著線形設計的主觀選擇。路易士的畫面可分為二部分,一是佔據空間角隅的色帶,一是主要留白的中央地帶,鮮豔明亮的色帶如同簾幕般揭開畫面的空白,真正的「圖」,實則在於空白處。對於彩帶的處理,路易士是延續了「行動繪畫」的精神,他把調好顏色的壓克力倒進畫布,用顏色渲染傾斜中的棉質畫布織維,乾後再倒另外一色,使色與色重疊暈染,再因畫面摺面的痕跡,而產生交織面上的含糊間隔效果。這是一種希望完全脫離「個性」的表現形式,連「筆」都刻意地迴避不用,但放棄手繪過程之後,形色的旋轉變化則只能端賴整幅畫面空間佈署出的視覺需求,形色的獨立,呈現出的平坦與裝飾,間接地反映出色面繪畫的藝術精神是針對著六O年代的虛無與浪漫而產生。這批藝術家的作品,無憂無慮,對社會冷漠而不關心,在格林伯格形式主義的美學鼓吹下,用最嚴肅的藝術理論課題包裝了最單純簡單的藝術創作。色面藝術在六O年代的流行,在八0年代的地位肯定,皆證明藝術美學上的享樂主義與純粹美感追求,在二十世紀藝術史上還是擁有其特惠 空間。
路易士這一系列作品的名稱並沒有採用抽象繪畫以來最自由心證的「無題」,而以「Alpha、Bata、 Lambda」等希臘文中的字母代之,這些字母只是一種編號,而畫作系列除了滴流粗細效果不同之外,另一個值得我們注意的現代主義與純粹主義共同擁有的現象是,這些畫作是以研究發展中的實驗狀態存在,我們看到藝術形式被研發到盡頭之後,單調與重覆的危機,但這份單調與重覆,卻又成為 了日後普普藝術的精神主軸。

 

 

 

讓我們跳扭扭舞

1960年風行全球的舞蹈展現兩項特質,揭開了I0年革命的序幕,預告了具革命性、不受拘束的個人主義時代即將來臨。扭扭舞形式自由,並可不需要夥伴單獨表演,動作主要集中在下腰部的扭轉上,是一種開放的舞姿,反對傳統中男女有別的觀念。扭扭舞由一個與漢克.巴拉德同名,為搖滾歌曲伴舞的黑人青年發明,由查比.切克爾推廣普及。當他發表自己的改編曲並在美國音樂台展現此舞蹈後,扭扭舞立刻為白人青少年所喜愛。切克爾的唱片雖不及巴拉德的精緻但卻更乾淨利落和富有朝氣,在美國暢銷歌曲中高居榜首。一年後,這首歌曲又名列第一,此時這種舞蹈蔚為成年人的流行風尚。
扭扭舞也激起其他多種扭擺式舞蹈:薄荷扭扭舞 (以曼哈頓薄荷廳為名,社會名流如伊麗莎白.泰勒、李察.波頓均曾在此配合節奏起舞)、馬鈴薯泥扭扭舞以及其他數不清的種類。這股舞風隨即加入披頭潮流中。這些舞蹈也使夜總會(新型、高科技夜總會強調音樂而非現場表演)充滿活力,從倫敦到盧安達到處都在流行。後來在60年代,扭扭舞影響更為深遠,無名的舞步加上不拘形式的舞蹈動作成為主流,配合無政府的嬉皮時代精神,從而使得所有的標準舞步都顯得過時了。

 

 

普普藝術

在二十世紀,兩個令人驚奇的藝術革新運動;一是立體派,另一個是普普藝術(POP ART)。這兩個藝術革新運動都是反抗當時已存在之藝術形式,立體派畫家批判後印象派太過拘謹而平淡乏味;普普藝術家們則認為抽象表現主義畫家熱情到近乎虛偽;到底立體派還是普普藝術是二十世紀最創新的藝術革命運動,到目前還沒一個定論。 普普藝術將當時的藝術帶回物質的現實而成為一種通俗文化(Popular Culture),這種藝術使得當時以電視,雜誌或連環圖畫為消遣的一般大眾感到相當的親切。
普普藝術家把日常生活與大量製造的物品與過去藝術家視為精神標竿的理想形式主義擺在同等重要的地位。高尚藝術與通俗文化的鴻溝從此消失。"媒體"與"廣告"是普普藝術家最喜歡使用的主題,那也是他們對消費社會的禮讚。當時60年代的英國除了漢彌頓居領導地位之外,在沒有出現傑出人才。普普藝術在英國的命運正如漢彌頓所標榜的:通俗流行,曇花一現。

普普藝術渡海到了1960年代的紐約,雖初期發展有些頓挫,但後勁彌堅,對當代藝術的影響極大。如普普藝術最具知名度的大師安迪.沃荷(Andy Warhol),他擅長大量重複使用大眾熟悉的形象物件符號,及使用攝影技術與繪畫的結合。他最常使用的物件包括罐頭湯,可口可樂與成箱的清潔劑,他也喜歡使用明星的影像,包括:貓王,瑪利蓮夢露,伊利莎白泰勒。他常把這些影像重複使用在他的作品中。
基本上,普普藝術的精神是十分美國化的,有富麗堂皇的生活品質,近乎膚淺的盲從意識,對影視名星的熱衷,對名利的經營與追求。雖然普普藝術在當時沒有在藝壇占到領導的地位,但普普藝術對通俗文化的同步化,確實改變了人們接受藝術的態度。而它對現代藝術美學的破壞與改變,並將藝術普遍化,他們甚至影響到一般人在生活中對藝術的體認,這些都是具有其歷史性意義的。

 

普普藝術的代表畫家有:
天才?冒牌藝術家? 安迪.沃荷(Andy Warhol)
普普漫畫家 羅伊.李奇登斯坦(Roy Lichtenstein)
心靈藝術家 羅伯特.羅森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


1963 Magna on canvas 172 x 269 cm (68 x 106 in.) (two canvasses)

 

低限主義

1940,1950年代,美國出現了一個歐裔美系的抽象表現主義藝術,到了1960年代,在美國的藝術家們開始思考更純粹的藝術領域,低限主義開始形成。
低限主義可以說是藝術家將藝術去除了任何視覺的形象,在藝術的創作過程中,沒有個人主觀的詮釋,將藝術的境界達到幾何抽象骨架般本質的極限。
低限主義只用最簡單的幾何圖形,並不具個人情緒的特性,被視為是對抽象表現主義高度表達情感的反動。低限主義排除具象的圖像與虛幻的畫面空間,偏好著單一統合的圖像,經常包含著以格子形狀安排的小單位元素。低限主義是傾向於數學性規律構圖的,但其風格依然廣泛,從幾近單色的畫面到簡稀嚴謹的幾何構圖。
"低限主義"一詞,最早出現在1960年代中期,美國藝術評論家﹣芭芭拉.羅絲(Barbara Rose)在美國藝術雜誌(Art in America)中,發表的一篇文章中。在美國,與抽象表現主義不同的是,低限主義是第一個完全由美國藝術家發展出來,並具有國際性意含的藝術運動。
低限主義藝術是接近都會的,這與當時國際風格建築和晚現代的室內設計相同。 低限主義在1970年代成為企業收藏所選擇的藝術風格,而當時國際風格建築的光亮玻璃盒般的造型,也是企業權勢的象徵。
低限主義的代表畫家有
終極低限主義畫家 艾得.瑞哈特(Ad Reinhardt)
鋁質顏料使用者 法蘭克.史拉帖(Frank Stella)
低限主義雕塑家 唐納.喬德(Donald Judd)


Ad Reinhardt
Untitled, 1947 oil on canvas,
1.016 x .813 m(40 x 32 in.)
Ailsa Mellom Bruce Fund and Gift of The Circle of the National Gallery of 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