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門 (拱辰)

 

                                                        東門 (迎曦)

 

                                                        西門 (挹爽)

 

                                                        南門 (歌薰)

 

                                                        新竹火車站

圖片來源   http://renew.csd.org.tw/river/Map.htm

   

 

歷史沿革

 

    清朝道光年間,台灣位處中國邊陲,治安敗壞,清廷為易於清剿盜匪,不允建城,但因地方人士助朝廷剿匪功,獲清廷信任新竹建城之事,方得首肯。

   

    於清道光七年,由進士鄭用錫,集當地士紳商賈共謀建城之事,全部工程幾乎都以地方之財力、物力、人力投入,而於清道光九年建城竣工,其範圍包含東城門、西城門、南城門、北城門,各高約6.69公尺,城牆總長2752公尺,高4.8公尺加上雉堞總高5.76公尺,及各城門外之護城河。

 

    城門在護衛新竹七十二年後,於西元1901年因北門大火,北城門因而被吞噬,而西門與南門也於西元1905因日本人實施都市計劃而拆除,而只留下現今之東門城,在日治時期都市計劃中東門城護城河作為污水排放設施,而漸漸失去「護城」之實質功用。

 

    民國85年行政院文建會核定東門城廣場整修案,並命名為「新竹之心」。於民國88年,舉行建城一百七十週年慶典時,東門以「新竹之心」的全新風貌重新呈現在新竹人面前。古蹟、休閒廣場、玻璃平台、河道藝廊,也為新竹藝文與休閒提供一個新去處。

 

 專題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