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簡主義的生成 極簡主義的建築

極簡主義的生成

從19世紀末歐洲的新建築探索,到20世紀20∼30年代的現代主義運動,直到目前各種所謂晚期現代主義或新現代主義,整個現代建築的發展多少就帶有一些趨向簡潔的傾向。最早在建築中表現這種簡潔傾向並走向極端的建築師是現代建築運動第一代領袖之一的密斯•凡德羅一句經典的“少就是多”一時間成了當時極受推崇的至理名言。

60∼70年代,後現代主義在全球各地甚囂塵上;爾後,隨著菲利浦•約翰遜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舉辦的“解構建築七人展”,各種以動態構成、分散構圖為主要形態特徵的建築作品也開始到處流行難能可貴的是,這個時候又湧現出一批執著探索建築的本質和純淨形式的建築師和一批以簡練的形式、純淨的空間和精巧的構造架構為主要表現特徵的建築作品。 

“辯證法認為否定是發展的環節,經過否定之否定,雖然從形式上看又回復到了原點,但並不是簡單的重複,而是螺旋式的上升。”當代建築中這種簡化傾向的重現與20世紀初現代主義運動時期反對裝飾、崇尚簡化既有一定的相似,又有一定的差別。那時候的簡化主要是出自技術和需求方面的原因,即產品的簡約性滿足了降低成本以適應大規模生產的要求,於是複雜的模式被淘汰;而80∼90年代以來的極簡主義傾向由於順應時代和技術的要求,日漸成為一種文化上的進步,並由於在一定程度上受極簡主義(Minimalism)藝術的影響,而上升為一種藝術原則。  

極簡主義藝術盛行于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它代表了一種具有重要意義的態度,即摒棄作品中豐富多彩的具體內容,而偏向極端純淨和幾何抽象性。極簡主義藝術作品,包括雕塑和繪畫(繪畫中包括型式畫布),通常具有很強烈的幾何學基礎,無節製地運用強烈的工業色彩以及基本要素的形狀,創作手段極為簡約。這類藝術作品的具體特徵有︰選用非天然或工業材料,沒有歷史內涵,抽象冷峻,不給觀眾聯想的餘地;崇尚機械加工過程,刻意企求畫面或雕塑表面的光滑平整;作品經常取消基座或畫框,直接與地面或牆面接觸,盡力保持形式完美,杜絕干擾;形態構成上,強調整體統一,簡潔純淨,以此去抗爭混亂無序等等。

當這種藝術思潮的影響蔓延到建築創作中的時候,某些建築師便不再去追求表面上的美麗和矯揉造作的豐富感,轉而去尋找純潔的、直截了當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