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導教授 : 施植明   學生:葉錫銘M9313902

 

 

 

 

 

 

 

:安藤忠雄藉此書傳達些什麼

在介紹「建築家的20歲年代」一書之前,首先要了解安藤忠雄這位國際級日本大師,才能體會編輯此書的意念:在傳達些什麼?)

安藤忠雄:

建築家,1941年出生於日本大阪。以自學方式學習建築,於1969年設立安藤忠雄建築研究所。1995年榮獲普立茲克建築獎,1997年開始擔任東京大學教授。

“住吉街屋”(東)是令他展露才華的作品。其代表作有「兵庫縣立兒童博物館」(1989)「光的教會」(1989)「塞維亞萬國博覽會日本館」(1992)「大阪府立飛鳥博物館」(1994)「沃斯堡當代美術館之首獎」(1997)「兵庫縣立新美術館」(1997)。

安藤的特殊建築哲學,並不同於一般建築師,他並未接受正統的建築教育。他的學經歷背景與法國現代建築大師柯布(Le Corbusier)相類似,所以,他在年輕時對柯布就相當景仰及高度興趣。23歲那年到歐洲遊學,並參觀了不少柯布的作品。

綜觀安藤其主要建築材料也是運用清水混泥土,但與柯布兩者材料之應用卻有所不同。柯布是將混泥土留下粗造質感的直接表現,而安藤追求的是平滑細緻的質感。這也成為他獨特的建築語彙之。所以他說:「我的建築比較傾向於最低限材料與形式去發揮出最大效果,雖然看起來單純,但實際上則是想要創造出複雜且具有深度的空間」。

安藤認為:「建築是為了瞭解人類而存在的一種裝置。而我即是使用著“建築”這個語言,想對社會提供並傳達我的想法」。

 

他在1998年邀請了Renzo Piano雷佐.皮亞諾Jean Nouvel.努維勒Ricardo Legorreta瑞卡多.雷可瑞塔Frank O.Gehry法蘭克.蓋瑞I.M.Pei(貝聿銘)、Dominique Perrault多明尼克.等六位國際級建築大師到東京大學建築系談談他們過去的經驗。例如他們是怎麼開始對建築產生興趣的、在之前是用什麼樣的方式來學習建築等等這類建築教育上的課題,以及在事務所開始執業之初所發生的事情為中心來進行討論。雖然,此書的架構內容主要是六位大師的對談節錄,然而在編輯構想上尚有安藤忠雄的影子,也似乎在傳達安藤的某種意念,試圖利用國際級建築大師對談方式,尋找對大學養成教育另一種方式的啟蒙教育,並表現他對自己影響力的嘗試。相對的,也給日本東京大學建築系一種感情回饋。

 

 

 

 

 

 

 

 
 

 

 

 

 

 

 

 

 

 

 

 

 

 

 

 

 

 

 

 

 

 

 

 

 

 

 

 

 

 

 

 

 

 

 

 

 

 

 

 

 

 

 

 

 

 

 

 

 

 


 A、簡介:出道代表作「1971年被選為羅傑斯(Rogers)共同設計者的龐畢度藝術中心」在林立著歷史建築的巴黎市街突然冒了出來,這麼一座龐然大物所造成的衝擊至今依舊令人難忘。在那之後以科技的表象作為設計的著眼點,亦即所謂的「高科技」(High tech)建築成了席捲現代建築的一股新潮流。特別是在大膽而合理的構想中,總可以窺見他在細部上的雕琢與對於新材料嘗試上的濃厚興趣。

B、座談會精要:

  1)學習經歷―․首先要保有一份持續性的好奇心。要在身上具備高度的技                                                  術與能力,並具備著強韌意志與堅持。

在一天當中給自己一次靜靜獨處一刻的時間,可讓自己更深刻體會週遭所發生的一切。

  2)建築理念 建築並不是僅以建築的表現便得以存在,而是在建築背後的東西,或說是支撐著「冰山」所隱藏沉沒在海底下的部份,才是真正編織出建築這塊領域的所在。如果不具備這些附加部份的話,那麼建築也只不過是單純的一門無聊而乏味的學問而已。亦即必須有內容才是真正活著的東西。

 

 

 

 

 

 

 

 

 

 

 

 

 

 

 

 

 

 

 

 

 

 

 

 

 

 

 

 

 

 


A、簡介:於1987年贏得了「阿拉伯文化中心」(Institut du Monde Arabe 巴黎)競圖案而聞名。善於巧妙運用金屬、木材、玻璃等素材、並隨著環境涵構 的變遷宛如物質的三態般改變著透明度的同時,而完全的包覆起來的。有時

候就如同可以將外部的空氣給據為己有般貼出來的東西一樣,而在其內部則似乎棲息著同時歌頌著光明與幽黯的生命。

B、座談會精要:

  1)學習經歷

心目中最好的教育是對於分析,並且診斷自己現在究竟是在做些什麼的能力,有所提昇的那種教育。

                 建築是生產體系與建築間有著完整的邏輯,建築的營造與後來的生活使用上也有著很強的關連性。

                 20世紀技術要求的是表現,但21世紀的技術則將變得不可見,因為那種無法馬上被知曉其內在機制的技術才令人

                    更覺得先進與驚

 

2)建築理念 我把找出「獨特性」這件事情視為我做設計的基本。所以,會有在分析階段從中抽取出所具有的特異性、解決了方案的問題之後,才開始處理建築型態上的問題。…一開始不去在意形式上的優劣,而是針對設計委託案的必要條件進行各式各樣的分析,導入獨特性,最後才自然長出其應有的形式來。我最感興趣的,還是像這種在戰略上的概念。

 

 

 

 

 

 

 

 

 

 

 

 

 

 

 

 

 

 

 

 

 

 

 

 

 

 

 

 

 

 

 

 


A、簡介:在墨西哥撐起一片天的瑞卡多、雷可瑞塔,則直接面對了「地域」、「風土」這些現代主義所孕育出來的矛盾與盲點。在呈現出對應水的動態之處裡方式的特色,積極採用在中美洲乾燥土地中特有的色彩與型態當中,可以沾染得到他在進行建築創作時率真表露出喜悅。在其建築作品中,空間手法完全避免對於磚的土著元素的模仿、而完全藉由抽象性的手法所發展創作而成。

B、座談會精要:

  1)學習經歷

來自羅培斯的忠告可能的多去旅行」。關於色彩、比例、牆壁的做法這些東西,全部都是我從墨西哥的城鎮與鄉村當中得來的。

設計經常是以內部為主體,而非以外觀為主體。對於光所抱持的觀念與態度是根據內部的觀點來決定窗戶的位置。而非以外觀與立面的表象為著眼點。

  2)建築理念

                  在面對問題時一向採取著率直的態度,在誠實面對自我的同時,也盡力將那最好的部份堅持做到最後。心理一直希望透過這樣的做法來蓋出好的建築,而沒有刻意地要去做出屬於自己的風格或樣式。…與其說是在形式表現上的想像,倒不如說是在深究敘事性之建築的可能性後所產生的結果。

 

 

 

 

 

 

 

 

 

 

 

 

 

 

 

 

 

 

 

 

 

 

 

 

 

 

 

 

 

 


A、簡介:因為設計了「國立大氣研究中心」,使他備受矚目,接著又以「美國東廂藝廊的設計」等建築作品而廣為人知。「大羅浮宮計劃」中之玻璃金字塔,直到今日仍然令人讚嘆不已。貝聿銘是個勇於面對事實的人,如他在座談會中所承認在設計羅浮宮美術館之前,很少好好地去思考過建築設計如何在歷史層級上做到應有的關照與串聯這件事。從年輕時代便熱愛旅行、偏好歷史、擁有豐富閱歷及其建築師這個職業性格,而有著想要不停地引起他人眼光的意識傾向。並經常保有創作性、富彈性與圓融的精神,是他能被稱之為一代建築巨匠的獨到之處。

B、座談會精要:

 1)學習經歷

               ․萊特與柯布都是擁有個人強烈風格在建築史上無與倫比的偉

                大建築家,但卻不是偉大的老師,葛羅培斯雖不是偉大的建築家,但是偉大的教育家。因包斯的教育方向是徹底的多科跨領域教育的教學形式,旨在培養每一個與建築計劃有關專業工作者朝向同一方向,同一目標合力完成,這就是包斯教育的特徵。

              建築師應該選擇業主,不是選擇案子,同樣地也不是由業主來選擇我們。   

2)建築理念

                對建築家來說,環境這個元素是非常重要的,這是無庸置疑的但是我所說的是這個地方的歷史,也就是這個地方的「根」。所謂的根,雖然不是很容易就能找到,但無論如何,要做為一位建築師,就不能不從這裡尋找那個必須具備的基本條件。沒有找到根的狀況下就被蓋起的房子,最後終究還是會失去生氣而死亡的,也就是建築物的格局將無法擁有廣度和深度。

 

 

 

 

 

 

 

 

 

 

 

 

 

 

 

 

 

 

 

 

 

 

 

 

 

 

 

 

 

 

 

 

 

 


                                                                                                            

A、簡介:1989年獲頒普立兹克建築獎,他被認為20世紀最傑出作品之一的

        「西班牙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可說是他特殊奔放自由造型風格達到

          巔峰之代表作。然而天生充滿朝氣的遊戲性格支持者,他創作造型的 

          能力,在創作中可感受其思考軌跡的深遂、意志的強韌以及手上功夫

          的嫻熟,看過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的人都可感受他的熱情奔放。這種

          自由感猶如發表了「建築就是藝術」的宣言。

 

B、座談會精要:

 1)學習經歷

                常和藝術家交流,對建築師來說是非常要緊的,就像讀一本重要的書一樣,可以帶給你很多靈感的啟發,不斷地和他們討論各種事務,交換不同的感受,就可以從這裡得到一些值得驚喜的構想。

                 每個人的才能就像簽名字跡各異、有所不同,最重要的是首先要找到「自我的力量」。也就是發現自我特質,確保自我意識自由。

                 藝術創作的行動是藉著直覺力而來的,所以必須要去學習相信直覺,順著他走吧。

2)建築理念

                我一直都認為所謂的建築,是為了「人」而創造出建築物的工程,我堅持著這樣的想法,而且從來沒有改變過。同時,能夠喚起人性的情感,不管是怎樣的反應,能夠激發人們感受力的,才是建築。比方說李伯斯金在柏林的作品,就揚沸著憤怒的感覺,而且也讓人強烈地感受到那一股憤怒,即便是怒氣也可以,對我來說,能不能讓人心理滋長出某種感情,才是我評斷建築的基本。

 

 

 

 

 

 

 

 

 

 

 

 

 

 

 

 

 

 

 

 

 

 

 

 

 

 

 

 

 

 

 

 

 

 

 

 


A、簡介:1989年在巴黎的法國國家圖書館競圖脫穎而出贏得首獎,一躍成為享

         國際的知名建築師。近期「奧林匹克賽車場及泳池」以巨大量體給

         予觀賞者莫大衝擊的處理手法,加上利用金屬搭配高度透明的材料富   

         予現代化及未來感印象的表現方式,因而廣受年輕人所喜歡。

B、座談會精要:

1)學習經歷

               裴洛就讀布雜學院時,就一邊求學一邊在事務所工作。體驗到要成為建築師就要像爬樓梯步步地拾級而上,緊緊把握住每一步之間的連

              為學習巴黎郊外新都市的知識進入國立橋樑道路學院。從中了解一個都市的建立、出現、成形的過程及內涵,不是從建築開始去了解一個都市的建設過程,而是從其架構開始研究。

              為研究十八世紀修道院和巴黎的關係,進入高等社會大學攻讀歷史。裴洛就歷史觀點認為二十世紀的建築物呈現這樣的風貌,這和一種似共同的集體認知或民族意識潮流有關。

 

2)建築理念

               在法國國家圖書館,關於創造出「環境」的這件事,認為時間是由「環境」這個東西定義出來的,因為時間是流動的。這座圖書館以「留白」這個觀念為主要核心,「留白」不是代表沒有,它是指「存在」於街道上的“虛空間”,而這個“虛空間”是為了明天的留白。

              ․要習得建築的技術不是只限於在學校才能做到,我們不如說學校是一個讓人接觸學習建築的氣氛這類入門學問的地方。至於理解建築,或是學習建築,我認為是在參與了實際建造等實務工作後才慢慢了解的。

 

 

 

 

 

 

 

 

 

 

 

 

 

 

 

 

 

 

 

 

 

 

 

 

 

 

 

 

 

 

 

 

 

 

 

 

 

 

 

 

 


:建築與教育 如何創造一個場域

     安藤先生策劃這一系列座談會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在聆聽國際級建築大師是

     用什麼樣的方法去學習什麼知識的同時,試圖拉近和這些建築家的距離,

     望同學能直接去體會那種氣氛。

     大學是「養成環境」裡重要的部份,一般比較重視外在形式”的基本

     術學習,若能注意內在形式”的學習,如以舉行演講、座談會、小型

創作坊及專題研究的教育方式。讓學生們共同目睹同一件事情,產生共通

經驗值的這件事本身,將顯的格外重要。

     安藤先生舉辦一系列這樣的活動,獲得各界很大的迴響,但他認為不應只

     把它當作一次的活動,他希望這次的活動能夠啟發教育方式另一個場域。

 

 

 

 

 

 

 

 

 

 

 

 

 

 

 

 

 


肆:小結

1、看了這本書後,個人認為從安藤忠雄舉辦一系列國際級建築師座談會及活動

整出書。這件事相信比創作一棟建築物更具有意義,同時也創造了另一

教育及學習的場域。

 

    2、在二十世紀末由多位大師親口暢談自己的學習過程及人生經歷。而大師们在座              談中所表達的一些專業素養及會後整理與註解,猶如一本後50年代建築史觀。

 

    3安藤先生對20世紀之世界建築發展、認知及其內涵、作了另一種承傳方式的啟

蒙教育。

 

    4、表現安藤對自己的影響力,去嘗試對年輕學子創造另一種方式的教育場域。

 

    5、以拋磚引玉之方式喚起大師們對教育工作應有之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