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lter  Gropius   (1883-1969)

 

Bauhaus, Dessau

 

文字方塊: 照片來源:東海大學建築研究中心,現代建築事典,東華書局
文字方塊: 基本資料
建造時間:1925-26
建造地點:Weimar遷至Desau
建築類型:校園建築(分3區:教學區,四樓高,各系的工藝工廠,臨主要街道。生活區,六樓高含學生宿舍、飯廳、禮堂及廚房等。職業學校區,四樓高與教學區相連。
基地環境:建築面積一萬平方公尺,位在煤礦業中心,周圍有不少重要的現代工業企業。
 
Bauhaus為一所建築工藝學校,目的:以通過建立一所藝術與設計學院,達到微型社會試驗目的。成立時間:1919∼1933年,Bauhaus的Bau源自德文為建築之意,haus則有房屋之意,採用此名稱的背景源於中古世紀哥德式建築中的木匠、雕刻家、畫家…等工作團體的含意。
因此,在Bauhaus的宣言與綱領中提出:將各種藝術結合起來融合在生活中,並以建築為中心;認為一件產品或建築均為集體創作(teamwork)、標準化(standardization)及模組化(modular)等方式進行。其施行藝術與工業技能合一、知識與技術並重的教育制度,為設計教育立下良好規範。Bauhaus在不安定中維持了14年,雖在1933年關閉,但其精神及由此學校離開的師生將Bauhaus的觀念流傳各地,如那基(Moholy Nagy)在芝加哥創立的新包浩斯、葛羅庇斯(Walter Gropius)受聘於美國哈佛大學建築系、比爾成立的烏爾姆(Ulm)設計學院…等。
(文章取自:http://ad.ctas.tcc.edu.tw/bauhouse.htm)
 
設計理念 
1. 能在理性的解析基礎上建立人類的需求。
2. 外觀造型及形式須有助於功能及滿足機能需求,達到好看且好用。
3. 造型強調簡潔、整齊、及構圖靈活多樣。
4. 重視發揮新的技術與美學特點,以機能為出發點,結合大量標準化生產模式。
 
表現手法 
材料使用:利用鋼、水泥、玻璃帷幕等現代建材
外觀造型:在外觀造型上形似風車,以簡單的形式及精確的比例呈現出建築物特性,沒有雕刻、柱廊及裝飾性花邊線腳,以大面玻璃帷幕結合局部承重牆, 將內部空間的活動型態完整呈現於都市景觀,與外在環境相呼應。
 
綜合評論
1925年,Groupius為Bauhaus設計沒有雕刻、柱廊及裝飾性花邊線腳的
校舍,從此以後確立了現代主義的風格,即為國際風格。在當時新派建
築師認為它是進步的。但保守派卻把它視為建築上的異教徒。
以現在的角度來看此棟建築物,仍另人充滿著感動。其簡潔有力的開窗型式,以水平垂直線條分割開窗造型,及與牆面的實虛結合,造成室內空間光影變化與活動關係相互應,使建築物與環境間的緊密融合。
文字方塊: 照片來源:The dessau Bauhaus building 1926~1999,Birkhauser
文字方塊: 基本圖面
全區配置圖
平面圖
立/剖面圖
透視圖
照片
照片來源:The dessau Bauhaus building 1926~1999,Birkhauser
參考資料
The dessau Bauhaus building 1926~1999,Birkhauser
東海大學建築研究中心,現代建築事典,東華書局,1992/05
蔡毓芬譯,現代建築史,地景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03
 
文字方塊: 照片來源:The dessau Bauhaus building 1926~1999,Birkha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