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ucation for the creative act

此篇報告:涉及「建築教育」與「實踐」之間的議題。描述Cambridge and the Bartlett1960年代的狀況,並且盡可能的將兩個理論具體化,

  1. 透過建築將文化顯現。
  2. 進行科學的管理。

並希望建築朝向美學的方向,作盡可能的嘗試。

 

建築是藝術或專業的問題,當前的建築教育與十八世紀在五個方面明顯的相反,

  1. 以學徒的身份進入皇家學院工作坊。
  2. 透過緩慢的建築交易。
  3. 學生時期的課程成為主導性。
  4. 藉由享有名譽的藝術家。
  5. 靠私人的財產。

總之,必須受於學校專業的教育,至少五年以上,Crinson and Lubbock指出,這似乎是一個獨佔的學校事業,並沒有考慮到18世紀英國的工匠制度優良纏統。在18世紀,似乎沒有這種專業的現代思想,過去所謂的建築,只是公共性的、社會性秩序的產物,Aristotle認為:建築不是好的藝術而是應用藝術。

在西方的傳統中,公共建築總是佔據優勢的地位,教堂、清真寺被認為是上帝的寓所,與上帝溝通的地方。在文藝復興之前,任何建築物都有其象徵的地位(什麼建築應用什麼語彙、形式)(institutional status clear),甚至現代建築也是如此。甚至在今天,傳統的語彙仍未被遺忘(金融的機構總是用古典柱式呈現)但我們很少考慮新秩序在新建築上的運用。

 

 

在法國法蘭西斯建築學院中,成員相互討論理論與教育的問題,但仍沒有區分建築是「藝術」還是「專業」?

在工業革命之後,Boullee繼續從事這種大尺度的宏偉規劃,而Durand則是利用系統的模矩規劃空間,並使其增值。這兩人都是超越實踐的層次,主張將理論完整呈現。今天我們仍然困惑在理論到底是一個完美的計畫案或是一個理性的程序,首先是思想體系,第二是科學管理的一部份。

典型的18世紀末期布雜藝術學院的教育,學生被教導規劃如此類似的大型計畫案,大而壯觀的表現,不是為了皇家的宮殿而是一個機能性的穀倉,因為思想體系的革命引起改變,不管功利主義的盛行,建築反映著生活。在當時認為希臘巴特農神殿才是真理的原形,在In the temple of Hera之神廟中,Labrouste發現內殿中央的空間(上帝雕像展現的地方),被兩排的柱子分離,這似乎不是構造性的問題,倒向雙倍膜拜,臣服於Hera and of Zeus。但Labrouste想像此出自於經驗,嚮往古代的生活。

 

不論如何,建築教育課程與理念在20世紀上做了許多改變,將議題圍繞在「藝術或專業」上打轉,將設計的角色定位在創造建築,並以抽象的藝術形式呈現之。首先將建築視為一手工藝,注重其外表形狀(shape),由Gosef Hoffmann主導,範圍包含珠寶、服裝、室內設計等。之後,Deutsches Werkbundr; 將設計界朝向工業產品發展,導向機能美學的路子,這也就是為什麼Le Corbusier 將建築與工業生產結合,可以與當時的需求契合。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德國開始為復興藝術與工藝運動上努力,在威瑪(Weimar)設立第一個現代建築教育學校包浩斯(Bauhaus),學生被教導不是解決問題,而是透過實驗找尋未來的新形式,這想法依序影響美國與英國的設計教育;AA school1945年後,就一直是採用此類課程至今,『抽象化』是課程的重要目標。

1920年,在藝術上有兩個人物重要:

  1. Picasso-藝術家自身的內在情感(own inner felings
  2. Duchamp-藝術如同一精神層次的概念(a mental concept

導致兩個影響:表現主義與概念主義(expressionismconceptualism)影響至今的設計思維;在視覺藝術上,此想法解放了當代藝術家使其跳脫了模仿(copy)的影子,遵從自身內在的意欲創作;在建築上,解放古典的比例秩序,打開了空間與形式的一個新視野,重新定義幾何、數學在建築上的運用。

 

二次世界大戰後,現代藝術教育在英國如火如荼的展開,兩個學校

  1. Cambridge Martin的帶領之下,致力於傳統的研究;
  2. BartlettPat O’sullivan的領軍之下,則是往建築環境議題上著手。

二者在研究方向上呈現不同的向度,Bartlett不牽涉建築理論,朝向應用於真實的建築物,是一種應用管理的建築科學;Martin則相信建築是一個主體,有一個自顯的明白的真實幾何秩序(firm axiom)。Martin派的建築師與藝術家,往生物模型方面(a Bio-morphic model)的發展,觀察其自然的生長而後幾何抽象化。毫無疑問的,Martin的理念-「抽象」深深落實在教育上,此也影響London County Council ,使新一代的建築師邁向現代建築。

 

配合工業生產的到來,機能主義似乎是引領戰後50年的先驅;在資本主義的衝擊之下,建築教育在現代運動之後,應朝向什麼發展?建築在抽象形式、邏輯與數學、技術性科學中間擺盪,訓練學生正確的表現其專業過程,比什麼都來的重要,參加競圖是許多學校訓練學生的方式之一。1980以後,建築已經沒有一個單一的理論,必須由兩方面進行思維: 一是進行科學的管理(技術),一是文化的表現(藝術),這二者都是世界的一部份,未來的建築教育必須學習將其二者放置一起。